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清明,在止于至善。【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张贤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美的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译文】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够心境不乱;心境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译文】天地万物都有根本,有枝末,任何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确了他们的先后顺序,那么就接近“道”的真谛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其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译文】古代那些想把自己的美德彰显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必须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格;要修养自身的品格,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态;要端正自己的心态,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使自己的意念增长,必须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穷究事物的道理。一是说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召唤自己的良知,召唤自己的良知在于摒除物欲的蒙蔽。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译文】研究万事万物所表现的形态认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就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增加智慧。在智慧的引领下,反观自身,我们才会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们自己,使内心意念真诚。内心怀着对万物的感念与诚笃,从而使我们对待客观的事物时,能够树立保持不偏不倚的中正心态。内心固守中正诚敬,就有了修养品行的基础。有了自身高尚的品德修养,才能整理好自己的家庭。整理好自己的家族后,才能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国家治理好,才能使天下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译文】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译文】如果修身的这个根本都乱了,那么要治理好家庭,国家天下是不可能的,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康诰曰克明德【译文】《尚书.康告》说:“弘扬光明的品德。”
太甲曰,故是天之明命。【译文】《尚书.太甲》说:“念念不忘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
帝典曰:克明俊德【译文】《尧典》说:弘扬美好崇高的品德。
皆自明也【译文】这都是说要自己修养光明正大的品德。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译文】商汤在洗澡盆上锈刻的铭文是:“如果今天能够洗除污垢以致腥,那么就要天天自新,而且每日不间断的自新。”
康诰曰作新民《康诰》说:“激励人弃旧图新,做新的道德的人。”
诗曰周虽旧邦,弃命维新。【译文】诗经说,周朝虽然是由祖先传承的旧国家,但却禀受了新的天命。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译文】因此,品德高尚的人在修养自信方面无时无处不追求完美。
诗云邦畿千里为民所止。【译文】诗经说:京都之地,广阔千里,那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译文】诗经又说:“鸣叫着的黄鸟,自由的栖栖在山林边的树林里。”孔子说黄鸟都知道它该栖息在什么地方,难道人还不如鸟儿吗?
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敬,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译文】诗经说:“品德高尚的文王,光明磊落,始终庄重谨慎。”作为国君,就应当做到仁爱;作为臣属,行为就要做到恭敬;作为子女,就应该做到孝敬;作为父亲,就应当慈爱;与他人交往就应当遵守信用。
《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涧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涧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胜德至善,明知不能忘也。【译文】诗经说,看那淇水弯弯的岸边,鲜美的绿竹,郁郁葱葱。有位文质彬彬的君子敬德修业,精益求精,研究学问,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修炼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他举止庄重而开朗,仪表堂堂。这样一位修养有素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这里所说的如加工骨器不断切磋,是指做学问的态度;如打磨美玉,反复琢磨,是指自我修炼的坚持的精神。庄重而开朗,是指他内心谨慎而有所戒惧;仪表堂堂是指他举止威严。这样一位修养有素的君子,真是令人难忘啊!是指由于他的品德高尚,人格修养达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难以忘怀。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妻贤儿亲器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译文】诗经说:“前代的君王永难忘记!”这是因为有德的贵族们尊重有贤德的人,亲近亲族;一般的平民百姓蒙受恩泽,安亨欢乐,获得利益。所以前代的君王虽然已经离世,但是人们还是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谓民志,此谓知本。【译文】孔子说审理诉讼,我也跟别人一样,所不同的是,我要是争讼事件根本不发生,使无理的人不敢花言巧语,在平时用德行道义使民心畏服,这才叫抓住了根本。
此谓知本【译文】这就叫做知道了根本。
此谓知之至也。【译文】这就叫做达到了认知的极致,即进入知的最高境界。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译文】保持内心的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恶臭的气味一样,又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发自内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即使在独自居住时,也一定谨慎自律,不敢有丝毫的放纵和懈怠。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异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译文】品德低下的人无所事事之时就会做坏事,无恶不作,见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闪闪,竭力掩盖自己所做的坏事,对于所做过的有限的好事,就自吹自擂以彰显自己的善行。要想了解自己,就如同想要看到自己的肝和肺那样,这又有什么用呢?因为内心的所想,一定会真实的表现在外表上,反映在行为中。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纵使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戒惕。
曾子曰,十目所视,死守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译文】曾子说,众人的眼睛在注视着众人的手,在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财富可以用来装饰房屋,品德则可以修养身心,心胸宽广使人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使自己心怀诚笃。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译文】之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德,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是因为内心怀有怨愤不平,就不能够客观公正的对待人和事。心里感到恐惧不安,就不能够正直的评判是非;心情处在兴趣得到满足的快乐之中,就不能够真正的辨忠奸;新怀优虑,就不能够正确地做出决断。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译文】用心不专,居心不正。心思受到不正当诱惑的干扰,于是就不能集中精力,就像自己的心灵不受自己支配一样,虽然也是在看,但是却什么也没看到,虽然也是在听,但是却什么声音也没听到,嘴里吃着食物,却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译文】所以说修养自身的品行首先必须端正自己的心思。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傲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也。【译文】之所以说治理家庭和家族在于修养自身的品德,是因为人们对自己所亲近喜爱的人往往会偏爱,对自己所轻视厌恶的人往往会一味厌弃;对自己内心敬畏的人往往会盲目崇拜;对自己同情的人,往往会过于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往往过于轻蔑。因此,能够做到喜爱某人而深知其丑恶的一面,厌恶其人而又能肯定其美好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少有啊。
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译文】所以有谚语说:“人们都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缺点,都不满足自己庄稼长得好。”这就是不修养自身就不能治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所谓治其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则,所以事长也;此者所以使众也。【译文】之所以说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为不能管理好家人而能管理好别人的人是没有的。所以有修养的人不必走出家门就可以达成教育国人的效果,使自己良好的德行著称,于是影响世风变化。在家时的言行完全可以用于治理国事。对父母的孝敬可以用于侍奉君主;对兄长的恭敬可以用于侍奉官长;对子女的慈爱可以用于统治民众。
【原文】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译文】康诰说:“爱护百姓,就如同母亲爱护婴儿一样。”母亲怀着诚挚的爱心来揣测婴儿的需求,即使不能完全猜中,也不会相差很远。而世上也并没有先学会养孩子,再出嫁的姑娘,母亲之所以未经学习就会养育孩子,只是因为他对婴儿有诚挚的爱心。
一家人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节奏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长呼声不速而能喻,诸人者谓之有也,故治国在其其家【译文】如果国君的一家以仁爱为家风,那么一国的风俗习惯就会得到改变,新起仁爱的社会风尚。如果国君的一家崇尚礼让互敬,那么一国的人也会兴起礼让的风气;但是如果国君本人贪婪暴戾,那么一国的人就会犯上作乱,一国之主的关键作用就是这样。这就叫做国君的一句话,就会败坏国家大事,国君一个人的品行就能安定国家。尧舜用仁爱统治天下,老百姓也就跟着奉行仁爱,不教而化。桀,纣用暴虐统治天下,老百姓也就变得性情暴戾。统治者的命令与自己的实际行为相反,老百姓是不会服从的。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自己身体力行,然后才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坚决不做的事,然后才要求别人不要做。不奉行推己及人的恕道,却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思去做,从来就是不可能的。所以,治理国家必须首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
诗云,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译文】诗经说桃花鲜艳妖娆,树叶茂盛美好,在这个美好的季节,姑娘出嫁了,这让全家人都从内心感到高兴,互相祝福,幸福美满,家庭和睦幸福,然后才能够让一国的人都来效仿。
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译文】诗经说兄弟和睦,兄弟相亲,然后才能让异国的人互相关爱。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为治国,在其其家。【译文】诗经说,仪容举止庄重肃穆,可谓四方国家的表率。一个人无论是作为父亲,儿子,还是作为兄长弟弟,其行为都足以作为楷模,然后民众才会去效仿他,这就是要治理国家必须先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替上恤,孤而民不备,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译文】之所以说平天下以治理好自己的家国为先务,是因为在上位的人尊敬老人,老百姓就会孝顺自己的父母,在上位的人尊重兄弟,老百姓就会尊重自己的兄长,在上位的人体恤孤老百姓也就会有同情之心而做出善行,所以品德高尚的人总是以身作则,奉行絜矩之道,带动或引导民众积德行善。
所恶于上,无以使下。【译文】如果厌恶上司,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下属。如果厌恶下属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的上司。如果反感前人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后来者。如果反感在你后面的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在你前面的人。如果验证左右合理相处的某些人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与你共事的人,如果验证你的同事对你的某种行为,就不要用这种行为去对待你左右合理相处的人。这就叫做道德上的规范和示范作用。
诗云,乐之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译文】诗经说我们的君主令人悦服,好像民众的父母。他以老百姓的喜好作为自己的喜好,对于老百姓所厌恶的行为,他也厌恶反感,以民心为心,这就叫做民众的父母。
诗云皆比南山,唯石岩岩。有国者不可以不慎则为天下缪也。【译文】诗经说,巍巍南山,岩石高耸,赫赫师尹,万民仰望。拥有国家统治权的人不可不谨慎啊,稍有偏颇失误,就会受到天下人的讨伐和诛戮。
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俊命不易。道德重则得国,失众则失国【译文】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符合上天的旨意的,因此应当以殷朝为鉴,努力固守天命,不被替代,就是说得到明心拥戴,就能得到国家的政权,失去民心所向,就会失去国家权力。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好有人,有才持有用。【译文】所以,品德高尚的人首先注重修养德行,有德行才会有人拥护,有人拥护才能保有土地,有土地才会拥有财富,有财富才能供给使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名施夺。【译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财务只是不足挂齿的枝末,假如不重视德行的修养,而只看重财物的占有,就会不择手段的向民众巧取豪夺,侵占他们的利益和财富。
是故财聚则明散,财散则明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译文】所以君王无休无止的是推行搜刮聚财,敛取财货的政举,民心就会失散。君王散财恤民,民心就会团聚在一起。因此,君王每一项政令的制定都需要慎重,如果违背民心而公布出去,必将遭到民众的抵抗,从而导致民心日渐背离,如果财富不是依据正当的手段而得到,而是肆意搜刮而来的,最终也会被人利用更加严酷的手段掠夺而去。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译文】康诰说,天命并不会长久的佑顾某一个人,意思是说做好事便会得到上天的福祉,做坏事便不会得到上天的庇护。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译文】楚书记载说,楚国没有什么美誉财宝,只有把美好德行的人当作珍宝。
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译文】舅犯说:我们这些流亡在外的人,没有什么珍宝,只是以仁爱和亲情相互珍惜。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译文】《秦誓》说如果有这样一位大誓,忠诚厚道,虽然他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但是他心胸宽广,有容人的度量,别人有本领就如同自己有一样,别人德才兼备,他心悦诚服,不只是在口头上表示佩服,而是发自内心的赞赏,任用这样的让他担任治理国家的栋梁,必将能为百姓造福,自然能保护我们的子孙和人民,对国家民族将会有多么大的益处啊,相反,如果别人有特长,他就嫉妒厌恶别人,德才兼备,他便想方设法压制,排挤设置障碍,无论如何不能相容,这等小人,心私量小,毫无容忍的度量,若是重用这种小人,做大臣,如何能保护我们的父母兄弟和子孙后代得到幸福呢?如何能使天下黎明康乐太平呢?不仅如此,还会将国家的前途命运至于极其危险的境地。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译文】仁德之人的心至公无私,能以正心对待善恶,也只有有仁德的人有资格把这种容不得人的人流放驱逐到边远的四夷之地去,不让他们共同居住在国中,这就叫做有仁德的人,爱憎分明,能够以公正之心关爱包养好的品德。有资格批评那些卑劣的行为。
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译文】发现贤德的人才,而不能推荐选拔举荐,选拔了却不能重用,这是修养的局限。发现邪恶的人,而不能罢免罢免了,而不能和他远远的保持距离,这就是过错。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弗人之性。【译文】喜欢人们共同所厌恶的,厌恶人们都认同并喜欢的,这是违背人们公认的道义原则的恶意行为,那么灾难必定就落到他身上。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译文】所以说真正的仁人君子必然遵循千古不易的大道言行,中信修德为民必然会有所得所奉行的理想,就会实现,如果一味自满自傲,自以为是,骄奢放纵,不知反省悔改,必然会失去支持,失去民心。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疏,则财恒足矣。【译文财富的生产是有规律的,必须遵从时令和客观条件的约束。生产财富的人多,消费的人少,创造财富的人勤勉,消费的人节俭,这样财富便能够保持供给充裕。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译文】仁德的仁以富民强国为要务,为天下的百姓谋福福利,发展生产,创造财富,惠泽于民,从而得到民众的拥戴,没有仁爱之心的人,只知为了自己的享受而聚敛财富,顾而横征暴敛,攫取人民血汗与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以生命为代价敛财,敛钱发财,结果是得到了财物,却失去了身家性命。
未有上号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福。库财非其财库者也。【译文】从来没有听说过国军倡导仁德执政的仁奉行仁义,而臣下不喜欢忠义的,也从来没有听说过喜欢道义,而不把事业进行到底的,也没有听说过府库中用仁德来的东西,最终不属于自己的。
孟献子曰,畜养四匹马拉的士大夫之家就不必再去养鸡猪,能够凿冰来保存遗体的清代富家就不用养牛羊,拥有百辆兵车的诸侯王就不该换养搜刮民财的家巨,与其有搜刮民财的家臣,还不如有盗窃主人财物的家臣。意思是说,一个国家不应该只以经济利益为重,而应该以仁义为永恒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