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们就被父母老师教育成要做一个“不要感情用事”的人,我们得努力把不好的情绪留在家中,将一幅理性的面孔示人。
然而,在工作和生活中,表面上看是一桩一桩的case,实则是一个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在后面完成。事实上,“感情用事”从未远离我们,我们也不可能完全抛开它们。
New Leaders Group的CEO吴岱妮在一篇文章中谈到,“感情用事”并非鼓励大家任由感情带领自己做出决策,也并非提倡“情绪化”,而是要让我们学习一种平衡感性与理性的决策智慧——“情商”。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评判他人时,关注的重点在他人的行动和态度上,在有些情况下人们甚至会将全部注意力放在态度上,因为态度和情绪来自深层意识,代表了对方的真实动机。
而他人的动机与自身的切身利益相关,如果他人的动机不被我们信任,我们的情绪自我保护机制就会开始运作——可能会选择宁肯不要对方帮忙,也要保证自己没有风险。
但相反的是,人们做自我评判时,往往只关注自己采取的行动,不是态度,而是结果“我已经帮了你”。这仍然源自情绪天生的保护机制,这样的机制会首先搜集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来自卫,于是,人们便迅速找到利于为自己辩护的事实依据——我做了什么。
矛盾的爆发常常就源自此间的差别。这告诉我们,在他人眼中,我们一定不是单纯的行动者,我们同时还是情绪的传达者,而情绪是他人解读我们的态度和动机的密码,也是我们与他人建立感情的基础,行动和态度加在一起就成为他人评判我们的综合因素,也是他人决定以何种方式回应我们的前提。
那么,什么是高情商的行动呢?呢?在被要求“理性”的办公环境里,我们常常着重关注自己的行动——做了什么。而事实上,人们并不会单纯以外在行动来衡量一个人。真正的高情商要求我们把感觉和想法都考虑在内去影响行动,运用正确的态度、行动去实现目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情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运用情绪的方式都充满智慧。不是每一种情绪在每一个时刻都能发挥作用,也不是所有人都善于掌握其中的微妙之处。
1995年,美国人丹尼尔.高曼提出“情绪智能”(Emotional Intelligence),指出一个人的成功中智力因素只占20%,而情绪因素占80%。
它包含五个意思:认识自己的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有效推动自己,认识别人的情绪,做好人际关系。
简单的说就是清楚认识和正确运用情绪帮助自己,了解和分享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具备情绪管理能力就显得很重要了。
它包含四个“力”:
自觉力。随时知道自己处于怎样的情绪状态,总与自己的感觉在一起。
理解力。明白情绪的来源不是外界的人、事、物,而是自己内心的某些信念,信念是自己可以改变的,而外界的人事物是自己无法控制的。
运用力。认识负面情绪的正面价值和意义,因而可以在三赢(我好、你好、世界好)的基础上运用它,去达到更高的成功快乐。
摆脱力。能够使自己从负面情绪中摆脱出来,进入另外一种更有帮助的情绪状态中。
成功快乐的人生便是如此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