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大盘点,推荐书的信息一堆一堆地扑面而来。因为这些推荐书的文章多是发布在年轻人活跃的平台上,所以,很多人推荐的书是从今年的畅销书里找目录,或者是以当下的逼格标签做依据。赚取的是处在学习恐慌情绪中的上进青年的眼球和流量。
读书有风险,入视须谨慎。
首先,读书是有成本的。这个成本不是你花费的几十元书价,而是耗费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你读一本书要花去几个小时甚至更多,读这本书的时间是没法读另一本书的。因此,如果你拿出时间读了一本不值得读甚至有害的书,那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支出是不合适的。
其次,读书有塑造人的风险。为什么说塑造人是有风险的?因为,一个人可以被塑造成优品,也可以被塑造成烂人。书籍是思想观念的输出输入渠道,一本书对一个人都有着或大或小或明或暗的影响,这些影响对自我塑造产生不同程度的作用。因此,读书有能把你越做越好的能量,就有让人多烂就多烂的本事。因为我们多是先入为主地对书籍有信任,比较容易接受书中言论的影响。
我看到有些书籍推荐的热文,列出的书单竟然有《撒哈拉沙漠》、《我们仨》、《朱安传》这一类的,尤其是《朱安传》竟然占用我们的宝贵阅读时间,让我叹惋。
所以,虽说开卷有益,读书是好事,但是,时间不够充足的情况下,还是慎选书籍为好。
选书的人要慎重,向别人推荐书的人也要谨慎。一旦有人读了自己推荐的书,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一本书,自己读了以后没有从中真正受益,或者没有得到境界提升,或者充满正能量,都别轻易推荐给别人。推荐书的人,真诚的发心是非常有必要的。真诚的发心除了包含愿意与人分享人类美好精神食粮的美好愿望,希望他人受益;真诚的发心还包括,没有一丝一毫地要显示自己读书多读过书的小心思。
选书之前,先问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
除了那些专业做研究的人以读书为工作内容的幸运人士之外,我们普罗大众的读书目的大致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为了消遣,为了赶得上时髦,赶得上谈资,装的起来,没方向地跟着风潮走;
第二类:陶冶性情,自我内心充盈,增加人生的幸福感和美妙值;
第三类:实用性适用性。为了身心健康,职场发展,加深对生活和人的认识,开阔眼界,提升人文素养,提高生活技能等等。
所以,既然读书有风险,入市须谨慎,读书之前一定要先弄明白自己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再去看图书推荐,就比较稳妥些了。
比如,像刚才说到的《撒哈拉沙漠》,学写作文可以认真读,梦想“诗和远方”的倒也无妨,毕竟一两个小时就读可以读完的。但是就怕引发幻想症。如果向往诗和远方,以为这话是指旅游的,不如读几本大师的游记。但是别读季羡林。以为这是开阔眼界心存高远的,不如读读海伦凯勒和罗素。还有,与其拿出时间读《我们仨》,不如老老实实读几遍《围城》或者《写在人生边上》,对爱情婚姻人际关系世态炎凉的理解能有帮助,至少从里面找几个段子,平时谈话时用得上。就是在当下杨绛先生热风中你也能跟得上趟,而且那些段子留在你心里了,比聊名人轶事实在的多。至于《朱安》,根本就没必要占用精力。朱安是值得同情的,但是这事也绝不是那些找鲁迅先生碴的人所认为的那样,如果不想研究鲁迅先生,就别受误导了。非要了解鲁迅,看几本他的文章多好。读《朱安》的时间,不如去网上搜搜鲁迅名言。
所以,先问问自己需要什么,然后再去搜书,不用赶潮流,怕掉队。如果打算“开阔眼界”,那就去搜一搜“开阔眼界读什么书”,看到一些推荐,然后再去看看豆瓣等严肃读书平台上的介绍,再查阅一下作者的介绍,然后再做决定。这个搜索的时间还是值得花费的。
读书路上,不一定非设定“万卷书”的追求
以我几十年的读书体验来说,深刻认识到,其实读书也不必一味地求多。这个世界上有那么一二百本精挑细选过的好书,足以支撑起我们美好的生活,丰富的思想,足以把我们塑造成美好的人。很多的书,无非是在时隔多少年后被后人重新加工再阐发而已。因此,如果实在是没有时间去读,也别恐慌。有一二百本好书甚至优中选优的几十本书垫底,人生也不会掉在地上。
要想人生上得了台面,要点是:把优中选优的那些书,读透了,读通了,多读几(十)遍。
当然,以上所说观点,只是我个人在读不了万卷书的情况下的浅见,绝不代表整个读书界的目标。那些追求让自己对内对外看来读书读得多的人群(随喜),以读书为生活主要内容的人(幸运儿),有大量时间读书的人(佩服),请收下我真诚的羡慕嫉妒恨。
既然是要精挑细选,优中选优,那么,怎么选呢?
我的个人体验是:
1、要看作者介绍,关注作者人品的介绍。相信我,作者的人品(情怀)真的很重要。很多年以前读过一本《孔子传记》。作者写孔子见南子一段。凡是把孔子见南子一段拿出特大篇幅来写的,可以首先确定其格调不够高。而此书作者把孔子见南子这段描写得更是香艳三级,孔子完全成了我已单身好多年。这样的书,你不太可能从中学习到孔子的真正的精神实质的。当然,该书作者的情怀指数我也没法提前查到,我只是借此说明一下,作者的人品很重要。
2、看出版社,看看豆瓣推荐。有些出版社常年出一些优秀书籍,或者常年出版一些类型的书,都是可以信任的。
说到出版社,书籍出版界有个黑洞一定要注意。在网上搜书在书店翻书选书的时候, 要睁大眼睛,堤防国内那些某某某编著的那些书,借着某些好书的名气把书名弄得鱼目混珠的那些编撰的伪书。就好像多年前“健力寳(宝)”饮料畅销的时候,市场上会出现外包装可以以假乱真的“健力賓(宾)”。
3、他人推荐。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选书渠道。但是,仍然,我很关心人的情怀问题。读过这本书的人,是不是你特别信得过的人?是不是真诚?是不是不热衷于卖弄自己?
4、国外引进的书。外国人的书,最好是能自己读原版书。读原版书,不一定非要英语过几级才能开始,借助英语软件或者工具就完全可以进行。比如我以前用汉王E典笔(读纸质书),现在用翻译软件读。速度慢点就慢点,也比读错误的书稳妥。因为,现在国内的人翻译书,很多译者好像也是借助谷歌翻译似的,很多文辞不通的地方都是软件文辞不通类;有的译者倒是认真翻译,但是喜欢进行原文改造。弄得读者不知道真假。与其可能存疑,不如读原著,或者读信得过的出版社的出品,或者读信得过的人推荐的书。
心理学方面的书,建议尽量读国外的书。国内很多流行而知名而受推崇的身心灵成长的老师,很多就是把国外的书掺水再贩卖的,比如一些“知心大姐”的书。所以,提请注意。当然了,如果自己时间足够,又喜欢通俗易通的,掺水的书也但读无妨。
希望通过谈读书的话题,与爱读书的同道连接起来。欢迎联系我。一起建立书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