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
我所讲的一切,将对你们也一样适合,
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
我邀了我的灵魂同我一道闲游,
我俯首下视,悠闲地观察一片夏天的草叶。
我的舌,我的血液中的每个原子,都是由这泥土,这空气构成,
我在这里生长,我的父母在这里生长,他们的父母也同样在这里生长,
我现在是三十七岁了,身体相当健康,
希望继续不停地唱下去直到死亡。
教条和学派且暂时搁开,
退后一步,满足于现在它们所已给我的一切,但绝不能把它们全遗忘,
不论是善是恶,我将随意之所及,
毫无顾忌,以一种原始的活力述说自然。
自己之歌——华尔特·惠特曼
我们每个人生活中所遇到的全部问题都来自两部分,一是我们自己,二自外部世界。想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地突破和成长并获得幸福感、满足感、以及更高的生命体验,就需要对他们有所了解,因为我自己本身也很感兴趣,所以想先花一些篇幅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些关于自我和自我意识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发现这样的例子,很多人明明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或想要做什么,但是在行为表现上却总是非常的不理想,不是三心二意浅尝辄止,就是一再拖延,心里想着要改变,活出自我把握自己的人生,却总是迈不出第一步,或是刚迈出两步就要停下来休息。放在工作中也是一样,有的人勇于并喜于接受挑战,有的人则害怕遇到困难和阻碍,往往只有前者会不断取得进步。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在依靠内部的自我参照因素调节知识、经验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如何判断自己的能力,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我们的动机和行为。在这个环境、个体和行动三者交互的复杂情况下,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用于代指人们对自身在某种特定情况下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这件事你认为自己能不能做得到。我们对于自身效能的感知会影响我们的行为选择、动机性努力、认知过程以及情感过程。所以真正重要的不是你觉得,而是我觉得。
01.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环境的产物,同时,人们也通过自我效能感选择某些特定的活动和环境,并对所处的环境加以改造。我们总是尽量回避进入那些自认为超出自身能力范围的环境,而去选择感到可以应付的环境或活动。我们通过自己所做的各种选择,培养出不同的技能、兴趣和社会关系网,然后这些方面继续影响着我们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有很多研究都表明,具有较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在生活中面临挑战时,往往将其视为一种威胁,因而采取回避的态度;具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对于环境中的挑战则采取积极的应对态度,在他们看来,正是这些挑战为其提供了各种学习新技能的好机会。
02.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动机性努力的程度。
这个就更好理解了,当我们感觉自己在某项工作上有较高自我效能时,就会干得更加卖劲;而如果认为自己在某项工作上的效能较低时,就不会付出那么多的努力。
03.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思维过程。
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思考过程有可能是自助性的,也可能是自我阻碍性的。那些拥有较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一般都会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成功的画面,使他们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行为,他们所注意的焦点是怎样更好地解决问题;相反,那些低自我效能感的人,则总是在担心所有可能会出差错的地方,脑海中总是构造失败的剧情,这样必然会降低其努力的程度。
04.自我效能感影响人们的情感过程。
在面临可能的危险、不幸、灾难等厌恶性情境条件时,自我效能感决定了个体的应激状态、焦虑反应和抑郁的程度等情感过程。这些情绪反应又通过改变思维过程的性质而影响个体的活动及其功能发挥。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不会在应对环境事件之前忧虑不安。自我效能感弱的人,则怀疑自己处理、控制环境的潜在威胁的能力,因而体验到强烈的应激状态和焦虑唤起,并以各种保护性的退缩行为或防御行为被动地应对环境。这些行为方式既限制了个体人格的发展,又妨碍了其主体性在活动中的功能发挥。
那我们又该如何提高我们的自我效能感呢,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主要来自四种不同的途径:一是通过以往的成败经验;二是通过他人的示范效应;三是通过社会劝说,告诉人们他们具备获得成功的能力;四是通过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这四种不同的自我效能感信息常常综合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产生影响。
01.以往的成败经验。
以往成败的经验对于个体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可以形成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则可能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尤其是当个体尚未形成较强的自我效能感之前。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最初的成功经验对于人们在今后取得更大的成就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在打算做某件有挑战的或很复杂的事时,可以尝试先把他分解成几个阶段或小块,循序渐进、一步步地完成每一个小任务,以此不停的增加和累计成功的经验,进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感,最终在以后获得更大的成功。
02.替代性经验(示范效应)。
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重要影响的是由那些社会“模范”所提供的替代性经验。如果人们看到跟自己相似的人通过持续的努力获得成功,他们就会相信自己也有能力成功。相反,对失败者的观察会使个体怀疑自己进行相似活动的能力,进而会降低动机水平。同时,榜样与个体越相似如在年龄、性别、身体特征和教育水平,以及地位和经验等方面,或是要完成的工作的关联性越大,对观察者自我效能感形成过程的影响就越大;相反,如果观察者发现榜样跟自己很不相同的话,那么榜样的行为选择以及所产生的结果就不会对他们的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产生较大的影响。我们平时所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指的就是示范的巨大效应。
所以我们也可以在具体的生活中给自己树立一些与自己的情况更加相近的榜样,以此来提高自己的自我效能感。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应该认识到,作为一个社会人,你的行为不仅仅和你自己有关,还可能会影响到更多的人,所以当你在默默努力的时候也应该感到欣慰,说不定就有一个人会受到你的影响,视你为榜样,因你而尝试和改变。这个社会也就因为你而变得更好了一些。
03.社会劝说。
社会劝说是加强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来源之三。当人们被劝说他们拥有完成任务和工作的能力时,他们更有可能投入更多的努力和毅力坚持下来;当人们在做一项工作的过程中开始感到举步维艰或是怀疑自己的时候,这样的社会说服其作用就更加明显。因此,社会劝说的作用在自我效能感的形成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当然,也并非所有的表扬都会提高自我效能感,也并非所有的批评都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贬低性的批评会降低自我效能感,而建设性的批评反而会提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
一个人往往在孤军奋战的时候才能体会到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当我们感到困难和吃力的时候,也应该主动的去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就算只是一句话,说不定就能让你坚持下去。也希望大家能经常给他人以鼓励,而不是习惯性的贬低和泼冷水。不论这个鼓励最终会不会再次回馈到你,但我相信从某方面来说,life is a circle.
04.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
情绪和生理状态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人们在评估自己的能力时,常常会依赖于当时生理和情绪上的感觉。他们往往将受到的压力视为是不好的征兆,而把耐力活动中的疲惫感和疼痛看作是生理缺陷。同时,情绪也会影响人们对自身能力的判断,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增强自我效能感;消极的情绪状态则可能削弱自我效能感。总能保持正向积极的情绪对现代人来说可能并不是一件那么容易的事情,但我们也应该尽量尝试,尝试让自己快乐一点,尝试把自己的快乐分享给别人一点,因为就这一点尝试可能就会改变你自己和别人的生活。
总是会感叹世界的辽阔和美妙,同时又发现每个个体的独特与复杂。
想起苏格拉底那句话,“认识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