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人〉发刊词》的写作背景

一、写作时间与文本性质

  1. 成文时间与定位

    • 1940年2月7日,毛泽东在延安为复刊的《中国工人》月刊撰写发刊词。
    • 历史坐标: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1940年),汪精卫投敌签订卖国密约(1939年12月),民族危机与内部摩擦交织。
  2. 刊物背景

    • 《中国工人》1924年由中共中央创办,历经三次停刊复刊;1940年延安复刊时由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主办,旨在唤醒工人阶级觉悟、服务抗战建国。

🌍 二、历史背景:三重危机与工运使命

  1. 抗战相持阶段困境

    • 日军策略转型:1938年武汉沦陷后,日军60%兵力扫荡敌后根据地,对国民党实施政治诱降,汪伪政权加速分裂。
    • 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工人生活困顿。
  2. 国内政治博弈

    • 国民党反共高潮:1939年《限制异党活动办法》出台,制造平江惨案、晋西事变等摩擦事件,停发八路军军饷。
    • 思想领域混乱:中间势力动摇,部分人幻想“资产阶级共和国”,工人运动亟需理论引领。
  3. 工人阶级的现实需求

    • 数量激增:战时工业内迁使工人群体扩大,但缺乏组织与教育;
    • 历史使命:需联合农民、知识分子,成为反帝反封建的领导力量。

🏚️ 三、毛泽东的个人处境

  1. 职务与工作强度

    • 46岁(生于1893年),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日均批阅20+封军事电报,同步撰写《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理论高产期:1939-1940年月均写作超3万字,处于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成型关键期。
  2. 生活与家庭困境

    • 经济封锁:月薪仅5元(与战士同等待遇),棉鞋烧穿仍伏案工作;靠大生产运动自救。
    • 家庭离散:妻子贺子珍1937年赴苏联治伤;两子早年流落上海,1936年方被找回。
  3. 身心状态

    • 身体透支:神经衰弱,深夜窑洞油灯下写作(为省油常拧小灯芯)。
    • 精神韧性:以“愈艰难愈要清醒”自勉,诗词中抒怀“踏遍青山人未老”的革命乐观。

✍️ 四、创作动机:破局与立论的双重使命

  1. 唤醒工人阶级觉悟

    • 驳斥“工人阶级落后论”,强调其是“全国人民中最有觉悟的部分”和“中国革命领导者”。
    • 提出历史使命:联合农民、知识分子,“为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而斗争”。
  2. 反击摩擦与投降危机

    • 回应国民党“假统一”论调(取消边区、八路军),揭露汪伪卖国本质。
    • 以“团结一切革命人民”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 培养工人干部队伍

    • 疾呼工人需“教育出大批干部”:“有知识,有能力,不务空名,会干实事”,否则解放无望。
  4. 构建知识分子统战策略

    • 明确“工人阶级应欢迎革命知识分子帮助”,否则“革命不能成功”,奠定“工农与知识分子结合”的理论基础。

📜 五、理论创新:新民主主义工运纲领

  1. “革命两步走”战略

    • 当前任务:反帝反封建,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
    • 终极目标:社会主义实现后“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的最后解放”。
    graph LR
    A[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 --> B(新民主主义中国)
    B --> C[社会主义革命]
    
  2. 工人教育方法论

    • 刊物定位:不仅是宣传平台,更是“教育工人、训练工人干部的学校”。
    • 内容要求:语言通俗、案例生动,反对“死板老套”,增设漫画、谜语提升可读性。
  3. “实干型干部”标准

    • 知识+能力:技术与管理能力并重;
    • 务实作风:批判空谈,强调解决实际问题。

💥 六、历史影响:从思想启蒙到实践变革

  1. 推动工人阶级政治觉醒

    • 上海、武汉等地工人秘密传阅刊物,在机器旁讨论“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将自身命运与民族解放绑定。
  2. 指导根据地建设

    • “三三制”政权实践:吸纳李鼎铭等民主人士,晋察冀边区成为民主模范;
    • 大生产运动:1941年边区粮食自给率达80%,工人技术革新提升军工产能。
  3. 奠定整风运动基础

    • “反对空名、实干实事”成为1942年延安整风中批判教条主义的思想先声。
  4. 国际工运的东方样本

    • 越南、朝鲜等反殖民运动借鉴“工农知识分子联合”策略。

🌐 七、当代启示: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范例

    • “两个结合”先声:将阶级理论与抗战实际结合,为新时代“工匠精神”提供历史基因(如“大国工匠”写入十九大报告)。
  2. 统一战线的永恒价值

    • 知识分子政策:1950年代“两弹一星”团队践行“工农与科技精英结合”,呼应“欢迎革命知识分子帮助”的论断。
  3. 实干精神的薪火传承

    • 从王进喜“铁人精神”到华为“天才少年计划”,“不务空名,会干实事”融入中国工业化血脉。
  4. 全媒体时代的群众路线

    • 历史启示:2024年《中国工人》上线文献数据库,以3D-VR技术复刻劳模展,延续“通俗化传播”传统。

毛泽东的警世箴言
“没有一大批有知识、有能力、不务空名、会干实事的干部,工人阶级要求得解放是不可能的” ——这一论断穿越85载风云,仍叩击时代之问:真正的力量永不源于空谈,而诞生于实干者的汗水与创造


💎 结语:油灯下的阶级宣言

当46岁的毛泽东在1940年寒冬的窑洞中写下这篇发刊词时,他既在妻离子散、经济封锁中对抗物质困窘,又在日军扫荡、国民党摩擦、汪伪卖国的三重绞杀中守护阶级火种。这篇雄文以 “两步走”破历史迷局,以 “实干干部”立组织根基,以 “团结知识分子”定统战方略,成为中国共产党从危机中凝聚工人力量的关键转折点。

其价值远超抗战语境:

  • 政治哲学上新民主主义工运理论为“工人阶级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奠基;
  • 组织建设上“反对空名” 的务实基因催生新时代“钉钉子精神”;
  • 文明意义上,延安工人夜校的读书声与大国工匠的钻研身影,共同谱写人类工业文明史上的东方奋斗史诗。

八十五载沧桑巨变,当技术革命与全球化浪潮重塑劳动形态,《〈中国工人〉发刊词》仍如北辰星般指引迷途——真正的解放从不源于赐予,而诞生于觉醒的头脑与团结的双手。历史反复验证:唯以人民为根基的文明,方为人类进步的星辰大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个性化消息: 将用户的姓名存到一个变量中,并向该用户显示一条消息。显示的消息应非常简单,如“Hello ...
    她即我命阅读 3,281评论 0 5
  • 为了让我有一个更快速、更精彩、更辉煌的成长,我将开始这段刻骨铭心的自我蜕变之旅!从今天开始,我将每天坚持阅...
    李薇帆阅读 1,902评论 0 3
  • 似乎最近一直都在路上,每次出来走的时候感受都会很不一样。 1、感恩一直遇到好心人,很幸运。在路上总是...
    时间里的花Lily阅读 1,348评论 0 1
  • 1、expected an indented block 冒号后面是要写上一定的内容的(新手容易遗忘这一点); 缩...
    庵下桃花仙阅读 512评论 0 1
  • 一、工具箱(多种工具共用一个快捷键的可同时按【Shift】加此快捷键选取)矩形、椭圆选框工具 【M】移动工具 【V...
    墨雅丫阅读 52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