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单位或多或少都存在这种现象:越能干越肯干的人,干的越多;而那些慢悠悠的人,却一直工作量比较少。有时候,那些慢牛甚至没有工作!
有句俗语叫“鞭打快牛”,讲的是这样一个寓言故事:一位农夫买了一头水牛和一头黄牛回家,计划轮换使用,既方便自家耕种,又可帮别人犁耙赚点钱。一天,邻居请他帮犁几亩田。农夫就拉着两头牛到田间,他先给黄牛套上犁枷,但黄牛凭他怎么吆喝就是不走,打一鞭才走半步,折腾半天没犁得几路田。无奈之下,他换上水牛。水牛倒是很自觉,不用怎么吆喝就主动拉着犁往前走。农夫也觉得很轻松。但他还是不断地鞭打水牛。水牛很是不解,就停下来问:“主人,我已经尽心尽力地帮你拉犁了,怎么还老是打我?”农夫说:“黄牛不拉,只有你拉,不打你跑得快些,什么时候才能犁完田?少废话,快走!” 说罢又是一鞭。多次挨鞭子的水牛想:自己跑得越快,犁的田越多,被鞭打的机会就越多,而黄牛却在旁边悠哉游哉地吃草,真不公平,最终它挣脱犁枷跑了。
上面引用的是一个寓言故事,其实,在我们工作中,“鞭打快牛”的事,也是屡见不鲜。
干工作越快的人发现,总会有更多的工作安排下来;而那些慢悠悠的人,却一直工作量比较少,甚至没有工作。
“快牛”会迎来更高的业绩目标,或者有了更多的工作任务,空闲时间越来越少。
“慢牛”在工作上不突出,有时候,这些慢牛在工作上不突出,在公关能力上却很优秀,和领导关系热乎,居然升迁了,更让快牛难以置信!
慢慢的,“快牛”也没了心力和动力,或者干脆“愤蹄”离去。那个“农夫”有责任吗?当然有,不会用牛,不善用牛,出现快牛不再快,慢牛更加慢,甚至团队散伙的悲剧!
- 鞭打快牛”的悲剧,实质上是领导力不足的表现,作为“农夫”,要提升领导力,避免“鞭打快牛”的不良影响,要做到以下几点:
- 让“快牛”不要变成“慢牛”
1)“快牛”变“慢牛”的原因分析
(1)把工作分给不擅长的团队成员,并且不加指点,就是把“快牛”变成“慢牛”;
(2)把工作分给身体精神状态不好、主观意愿不强的“快牛”,一样会变成“慢牛”;
(3)工作分配不公,“快牛”心生芥蒂,同样会变成“慢牛”。
(4)对于做出贡献的“快牛” ,不闻不问,甚至认为理所当然;“快牛”心有不满,“慢牛”乐得其所,团队就会变得愈加懒散,负能量占据上风,这就是向“慢牛”团队看齐的前兆。
(5)对“慢牛”鞭策不足
确定“慢牛”是“慢牛”以后,就是两种结局了。农夫训练黄牛学会干活,或者农夫鞭策黄牛迫使其干活;再不然,就是杀之或卖之了。
在团队工作中,不能任由“慢牛”一直存在。“慢牛”的无改善的存在,一定会影响团队的合力,形成反向作用力,降低团队工作效率。
2)让“快牛”不要变成“慢牛”,其核心是其需求的洞察和满足。一切能够满足其需求的行为都是对其有价值的行为。 - 使“快牛”变成“快快牛”
使“快牛”变得更快,也要给其喘息调整的机会,保持可持续发展。让牛耕种,前提是要喂好粮草。
“快牛”多干活是肯定的,但是,鞭打快牛也得有个限度,否则只能“挣脱犁枷跑了”。
因此一定要注意劳逸结合,任务安排要松弛有度,及时让“快牛”休养生息,以备下一次“战斗”。 - 让“慢牛”成长为“快牛”
在团队工作中,不能任由“慢牛”一直无改善的存在。能力是在实践锻炼和学习中不断提高的。鞭子打在“慢牛”身上就是要勇于赶“鸭子”上架,放手把能力较弱的“慢牛”推上前台,迫使他们潜心学习,勇于实践,逐步提高本领。在不断给“慢牛”压担子的同时,还要帮助其不断审视并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调整步伐,促使其尽快成长为“快牛”。
“鞭打快牛”与其说是领导管理问题,不如说是人性的弱点。
此文从农夫的角度分析了怎样避免“鞭打快牛”的不良影响,但是工作中可能你就是那个快牛,遇到领导力不够的农夫时,你将如何应对呢?
下一篇《避免从“快牛”沦为职场老黄牛》,即将发布,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