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前几天,有外地同事问我,吴江人怎么过冬至节?吃什么?有什么习俗?
我还没来得及回答,一旁的年轻小同事抢着说:吃饺子啊!
我说,你们这些北方人,只要是个节就知道吃饺子!我们吴江人,无论什么节都不吃饺子,包括过年!
吴江人冬至节吃团子,称“冬至团”,其实也不为吃,为了祭祖。吴江人的冬至习俗是“过节”。
十里不同风,苏州人是“冬至大如年”,冬至日前一天的冬至夜,家人团聚吃冬至夜饭,堪比年夜饭。
吴江人的冬至节是给祖宗亡人过的,冬至之前的几天,家家祭祖,俗称“过祀节”。
吴江传统,一年分为三节。清明、中元、冬至。三节之中,尤以冬至这节最为隆重,另外两个节一般都是五个菜,冬至过节要七至九个菜,要上蹄髈和冬至团,因为这顿饭相当于请祖先吃年夜饭。
过祀节的前期准备工作由女主人操办,比如烧小菜、做点心,折锡箔元宝。但真正开始斟酒上菜的时候,就要由男主人和男孩子上场了。据说因为女人的手不干净,尤其忌讳女人月事期间操办过祀节,这时候的女人不能折元宝,不能碰香烛,一切与过祀节有关的东西都不能碰,因此女人们都会避开这个日子过祀节。
经验再丰富的主妇,在烧过节小菜的时候还是会有点小紧张,因为过节小菜是不能尝味道的,全凭经验和运气。
小孩子负责筛酒,这是孩子们都很热衷的一项工作。桌上一只只小酒盅一字排开,用一把小酒壶一一筛上黄酒,这个过程就像过家家。家里如果有几个孩子,这个任务要轮流分担,一人筛一次酒。既让孩子们都尽了心,也让祖宗看看,这孩子又长大了。
每敬一次酒,一家人轮流磕头作揖一次。
和平常请客一样,也要酒过三巡(筛三次酒),端上热腾腾的白米饭,等到米饭热气散尽,焚化锡箔元宝。
烧元宝的时候,家里的老人会守在火盆边紧张地盯着看,他们会在这个过程中揣摩祖宗们对这顿饭的态度。如果点了好几次火都烧不着,或者点着了又熄灭,甚至烧化之后的锡箔并不完全是灰烬,还留有一片角,这些都是不祥之兆,都会让老人们感觉很紧张,心中不停地反思:这顿饭有哪里做得还不到位?
如果焚化锡箔的时候火一点就着,火苗一窜老高,锡箔灰如蝴蝶一样迎风飞舞,老人们就会特别高兴,说明祖宗吃得很开心。小时候我听到这一段总是很惊恐,那空无一人的桌面旁边,难道有我看不到的一群人在火盆边争抢纸钱?
整个过祀节的过程大概有一二个小时,相当于一顿饭的功夫。随着锡箔焚烧到灰飞烟灭,熄灭桌上红烛,宣布今天的过祀节圆满结束,请祖宗们安心回去。
桌面上的酒菜统统撤下去,重新热过之后再端出来,一家人沾着祖宗的光,吃一顿丰盛的过节夜饭。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吃过节夜饭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娘家人总会借此把出嫁的女儿一家人都请回来,一起吃一顿团圆饭。这大概就是现在苏州人吃冬至夜饭的由来?
记得小时候到外婆家吃过节夜饭,是很期待的一件大事。
有好小菜吃是开心的,但是等待的过程却有点不开心。最忿忿不平的,是为什么大舅家的表妹可以参与一切,折元宝、斟酒、拜祖宗,我却被严令禁止一样都不许。连家里都不能待,叫我出去玩。
我不明白一向最偏疼我的外婆,为什么到了过祀节这天却像是换了一个人?
外婆对我说:你姓金,我们家姓陈,今天祭奠的都是陈家的祖宗,和你不搭界的。小孩子心眼纯净,冲撞了祖宗是不得了的大事。
这一天,我好比是混入陈家队伍的奸细,被无情赶出了家门。一年之中,这是让我最沮丧的日子。
我无心出去疯玩,搬只小板凳坐在大门口,眼巴巴望着里面隐隐绰绰的蜡烛光下,表妹神气活现地在倒酒在作揖。几次三番,被外婆轰走,她说,有外人看着,人家怎么吃饭?
我偷看了好几次,八仙桌上只有冒着热气的丰盛菜肴,哪里有人?鬼影子也没有一个么!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外婆和外公都已故去廿多年了!
记得有一年也是冬至节气,我到二舅家去,正巧他们家在过祀节。想起当年外婆的警告,我不敢进门,远远眺望等待。
不知外婆的座位朝南是还是朝北?
我看不到她,她大概能看到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