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星辰计划第18期周作文“馨”。
刘禹锡在《陋室铭》中写道: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大家都说,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当物质的繁华落幕,道德的光芒才开始璀璨。而同样伴随的,除德以外,皆如流沙,风过无痕。
——题记
众所周知,我有一个朋友。
他叫陈默。
老家在青岛即墨,一个小县城。
陈默的家,在即墨一条窄窄的巷子里。巷子的石板路总是湿漉漉的,青苔从石板的缝隙里钻出来,顽强地生长。那房子,是老旧的平房,带着一个小院子。院墙有些斑驳,爬满了不知名的藤蔓。
陈默的父亲是个木匠,每天在那堆满木头的小屋里敲敲打打。木屑飞扬的午后,阳光透过窗棂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陈默就在这光斑中,静静地看着父亲劳作。
母亲是常在院里的那棵老枣树下洗衣服的。棒槌捶打衣服的声音,在寂静的巷子里久久回荡。陈默有时会帮着母亲打水,小小的身影在井边忙碌。
家里的摆设陈旧且简单。一张八仙桌,几条长凳,几个掉了漆的柜子,便是全部的家具了。那墙上挂着的一幅字画,格外引人注目,上面写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陈默上学的日子,总是早早地起床,穿过还在沉睡的小巷,赶往学校。他的书包是用旧布缝的,洗得发白,却十分干净。学校的教室有些简陋,窗户上的玻璃碎了几块,用旧报纸糊着。但陈默的眼睛总是明亮的,他认真地听老师讲课,手中的铅笔在本子上沙沙作响。
放学回家后,陈默会帮着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活儿,去菜市场捡些别人不要的菜叶,或是去给邻居送些自家种的蔬菜。他默默地做着这些,脸上没有一丝抱怨。
夏日的夜晚,一家人会坐在院子里乘凉。父亲抽着旱烟,讲着那些他说了好多年的70年代下岗潮时候的故事,那是他的亲身经历。母亲则在一旁轻轻地摇着扇子,驱赶着蚊虫。陈默仰望星空,心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
后来,陈默也长大了。他考上了十几公里外的一所高中,不得不离开家去住校。每个月,他都会回家一两次。回家那天,家里就像过节一样,母亲会做上一桌好菜,父亲也会放下手中的活儿,和他聊聊学校的事情。
高中的生活总是紧张忙碌的,陈默始终保持着他的那份质朴和勤奋。他的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老师们都很喜欢他。每当夜深人静,他躺在宿舍的床上,总会想起那个小小的家,那个小院子,想起父母日渐苍老的面容。
高考结束后,陈默考上了一所还算不错的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一家人既高兴又忧愁。学费虽然并不许多,但也算得上一笔额外的比较大的支出了,这就成了摆在面前的难题。父亲默默地拿起工具,更加拼命地干活儿;母亲四处打听着借钱的门路。陈默看着父母的背影,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大学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陈默却总是显得格格不入。他穿着朴素,吃着最便宜的饭菜,把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课余时间,他还去做兼职,发传单、送外卖,什么活儿都干。
毕业后,陈默留在了大城市工作。他租了一间狭小的出租屋,每天挤公交去上班。工作很辛苦,但他从不抱怨。他努力地打拼,希望能在大城市里站稳脚跟。
再后来,几年还是十几年,还是几十年过去了,总之陈默终于攒够了钱,在这个大城市的郊区买了一套小小的房子。他把父母接到了这里,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只是,幸福的日子没有持续太久。
父亲因为常年的劳累,病倒了。昂贵的医药费让陈默喘不过气来。他四处借钱,却依旧无法填补那个巨大的缺口,原本手头上还有点儿积蓄,只是刚买了房子,又没钱了。母亲整日以泪洗面,陈默的脸上也失去了往日的笑容。
最终,父亲还是离开了他们。一个曾经还算得上欢声笑语的家庭,变得无比冷清。
陈默回了趟老家,整理父亲的遗物,在一个旧箱子里,他发现了当年那幅写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字。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除德以外,余皆不存。
只是你要想好怎么走你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