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小说影视中的悲剧
先锋小说作家余华在90年代推出了长篇小说《活着》,这是一部以先锋精神与中国沉重的乡村现实相结合的作品,在当时社会乃至现在都引起了强烈反响。 随后,张艺谋根据其改编拍摄了同名电影《活着》,并在第47届戛纳电影节斩获3项大奖。尽管电影的主要情节题材取于小说,但是电影与小说的故事基调却不尽相同。小说竭力塑造出一种忧虑和紧张气氛,力图让读者沉浸于无法摆脱的悲剧氛围中;而电影则削弱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在戏剧突变成份上也有所削弱。
小说版本的《活着》,总是弥漫着无穷无尽的死亡气息。主人公福贵,见证了身边四代亲人的相继离世,经历了生命中的大苦大悲大难大劫。父亲跌落粪缸而亡,母亲病重思子而逝,儿子抽血夭折,女儿难产夺命,妻子抱病而终,女婿工伤致死,孙子吃豆噎死。作者总是先营造一个安逸美好的现状,然后现实的打击接踵而来,将美好的梦境粉碎的彻底,凸显出现实的残忍,令读者悲伤和绝望的无以加复。 电影版本的《活着》所营造出的故事基调并没有像原著那样沉重。张艺谋导演让家珍、二喜和馒头都活了下来,一家人最后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吃着饭。相对于小说的故事情节来讲,电影版《活着》算是以喜剧收尾,给观众聊以慰藉。
去品尝生活的苦就不会懂得幸福的真谛。从古至今,有谁没有遭遇过挫折,又有谁没有过不幸的时刻呢?但不论如何,坚强的人都会努力克服艰难而坚持活下去。有些人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显得脆弱。但人只要有毅力和决心,就会发现活着就是幸福。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活着》就是要演绎这种坚忍的“活着”。
《活着》讲述的是中国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一个富有家庭里发生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对夫妇,丈夫富贵,妻子家珍。由于吃喝享乐,沉迷于赌博,富贵最终把家里的财产输得一干二净。父亲因为他的堕落气得生病而死。从此,家破人亡,他们两口子不得不面对苦难的生活。
俗话说:“有果必有因”。富贵家境衰落,他妻离子散的悲剧是他走上堕落的不归路,成日不思进取吃喝赌博的结果。他曾被国民党抓住并差点丧命;他曾在被别人鄙视的环境中醒悟。也就是在那时候,他才反省以前的事,才真正懂得幸福的价值。影片中有一个关于他教训孩子的情节值得我们思考。“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小鸡怎么能变成鹅呢?或许想告诉孩子,再贫困弱小的人也能成为生活的强者吧。是啊!生活虽然不是什么时候都尽如人意,但只要付出努力,拥有信心,明天将会更好。
另外,影片中另一重要的角色家珍。影片中描绘她的部分没有富贵多,可是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个通情达理温柔贤惠的妻子。这个女人的生命是很苦的,也是很坚韧的。怪只怪富贵这个男人不懂得珍惜她,所以他们俩才只能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富贵和家珍的故事伴着前进的历史走到中国建国初期。这期间,他们的孩子有庆被春生(他们的老朋友)骑车撞死了。这个可怜的孩子再也没有机会品尝妈妈给他做的12个饺子了。
还有一个令人痛心的情节是女儿凤霞在生孩子时也不幸死去了。她的死并不像人们说的那样是由老天爷安排的,是由当时迂腐的社会观念造成的。我们都知道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让许多知识分子被批判为资产阶级。 影片中的医生是个典型的例子。如果给富贵的女儿接生的接生员是个有经验的医生的话,这个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死去,身为父母该有多痛苦呀!
一、“无力把握”在《活着》中的表现
1、偶然因素(有庆、凤霞)
2、历史因素(有庆、龙二、春生、镇长、凤霞)
3、现实生活中的人力不可抗因素,如“天灾”
二、电影对人生“活着”的看法
1、“福贵,咱可得活着回去啊”
“回去了可得好好活。”
2、“不想活也得活……我知道你现在很不好受,但不管怎么着也得熬着,也得受着”
三、生活不是灰色(悲剧)的
1、人情(老全)
2、亲情
3、爱情
4、温情(别春生)
5、中国人的诙谐
四、一代又一代不灭的希望
“小鸡长大会成鹅,鹅长大会成羊,羊长大会成牛。那时候,日子就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