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羡慕那些会讲故事的人,也常常希望自己能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于是买了这本《故事技巧—如何创作出引人入胜的剧本》。
什么叫好故事?故事怎么讲才能打动人心?故事有没有套路呢?故事背后的规律在哪里呢?怎样去创造一个好故事呢?
这本书都一一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当然,这不是魔法书,不可能读完之后就自动获得了这些技能。功夫还得靠练习。
就我而言,除了书中的技能部分,还感悟出三个道理:
道理一:一切故事源自人心
故事不是事件。“两只鸟死了”是个事件。“一只鸟死了,另一只守着它不吃不喝而死”,这是故事。
说的是鸟,动的是人心。这与故事的壳无关,《冰与火之歌》发生于一个虚构的世界里,它展示的阴谋、仇恨与爱,现实世界一样不缺。
故事源自人心。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故事存在冲突。在书里,作者总结了两种故事模型:佛洛依德模式和马斯洛模式。
佛洛依德的理论里,意识和潜意识的冲突是一个重要基石。很多时候故事所揭示的,正是这两者的冲突。在雷米执导的《蜘蛛侠3》,整个故事其实就是超级英雄内心的冲突。
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代表,需求层次理论众所周知。很少有人思考到,这其中也是蕴含冲突的:现状与人希望成长,走向更高层次之间的冲突。
所以从小白成长为高手的故事尤其会吸引我们,电影《摔跤吧,爸爸》是个典型。主角每克服一个障碍,我们心中便会暗爽一次。这也是为什么游戏会如此容易让人上瘾。
生存是不容易的,每个人的出生都是奇迹,我们需要战胜无数的对手,出生之后又将面临疾病、竞争、社会等重重阻碍,故事即是这一切的真实反映。
道理二:不要去抗衡模式
模式是存在的。
随着一件事情不断试错,最终一定会发现,有一种表现方式是最受欢迎的。这就是模式。它是自然而然的,并非刻意人为的。
最好的雕刻家,都懂得利用材料天然的形状。像人的雕成人,像龙的雕成龙,否则顶多雕成小龙人。
故事是一个道理。它有经典的三幕形式,冲突——详述冲突并走向不归点——解决冲突。任何违背这种模式的故事都会让人不舒服。
刚刚上映的《妖猫传》里,陈凯歌导演就讲烂了一个好故事。
冲突不明显,根本没有不归点的设置,困境似乎一直就不存在,以至于最后把观众带往了一个疲软无力的高潮。
这就是不遵循模式的后果,哪怕你是大牌,你也无法对抗规律。
在写作里,也是如此。遵从特定结构的文章会更加耐看,“碎碎念”都不能称之为文章。生活里何尝不是这样,了解自己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去设计习惯养成,哪里用得着苦逼的自律。
道理三:只有真正困境才能决定一个人
最喜欢看到的,莫过于将主角逼上死角,最后大逆转的情节。
这就像把你的情绪调动、调动、调动到极点,然后释放掉。情绪的调动来自于我们对困境中主角的投射,主角在困境中的选择牵动着我们的心。
真正的两难困境里,主角的选择决定了他是个什么样的人。《魔鬼代言人》是一部关于选择的电影。电影的高潮里,基努里维斯面临着成为撒旦同伙的选择,是为了自己的一切牺牲他人,还是为了他人牺牲自己?
最终,基努里维斯将枪指向了自己。这也决定了,他终究是一个好人。
让我很奇怪的是,我们看了那么多的好电影,却仍然在生活中随意定义一个人。
记得曾经有一个贴子,发帖人曝光了一个年轻人坐在座位上睡觉,而旁边站着一位老奶奶。发帖人的结论很激愤:现在的年轻人如果连尊老爱幼都不懂,这个国家就完蛋了。
瞧瞧,不让座,国家完蛋,后果很严重。
我听过一个故事,有天,一个年轻人路过一条河,看到一个孩子掉下水了,他跳了下去把小孩救了上来,自己筋疲力尽,被水冲走淹死了。
我们不难评价。
再补充一点信息:这是救人的年轻人是当地一个小混混,平日里尽干些偷鸡摸狗的事情。
要怎样评价?
看到网络上有些正气凛然的键盘侠时,我总会不自觉地想,如果在战争年代,被骂素质低卖国贼的人搞不好会成为英雄,口口声声爱国,往自己身上贴精英标签的人,把不准就是汉奸。
只有困境里的选择,才能决定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