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从广元出发,三个多小时的车程,高速公路偶有拥堵,窗外的绿色渐次铺开,我也在这摇摇晃晃里,昏昏沉沉将欲睡去。
驶至广汉郊区,一片苍茫天空下,三星堆博物馆静静矗立,宛如一方被时光遗忘的印玺,庄重而孤寂。
停车场极大,地面与地下皆泊满了车。游人很多,却并不喧闹,仿佛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正走向一场沉默的仪式。
从停车处步行十分钟,才真正抵达博物馆大门。这一段路,像某种过渡,让人从纷扰日常一步步沉入历史的长河。
博物馆建筑没有繁复装饰,只有宏大的体量与极简的线条,像是一块被岁月磨去棱角的巨大青铜,依然蕴藏着原始而沉默的力量。
踏入馆内的一瞬,光线陡然转暗,如同跌入一个尚未被完全解读的梦境。
空气微凉,人声仿佛被土壤吸收,只剩下脚步在空旷中轻微回响。
一直喜欢看考古探险类的影视作品。最初知道三星堆,源于一些报道,更源于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
他借鉴了三星堆青铜神树的原型,将其融入虚构的故事里,如秦岭神树一般,通过夸张与想象,为其蒙上神秘色彩。
一直以来,以为“三星堆”是某个具体的地名,亲临才知晓,它原是三个黄土堆的合称,如今已演变成一个文化的符号、一片神秘区域的代名。
馆内人群缓行,有举着相机专注拍摄纹饰的年轻人,也有静立于青铜面具前凝神沉思的老人。
周末的博物馆并不寂静,却奇异般地不觉喧闹。或许是因为这些器物太过古老、太过沉默,它们自带一种让人沉静的气场。
青铜,是这里绝对的主角。第一次看到凸目阔口的面具,夸张的表情,像从另一个维度凝视着我们。青铜大立人像,手掌虚握,上下交错,或许手里曾经掌握着某件通天神器。
而青铜神树,我终于站在它的面前。抬头仰视,枝干盘曲,飞鸟栖停,底座盘绕着龙蛇与祭司。它在玻璃展柜中被灯光温柔照亮,一如作品中所述,神秘、神圣,仿佛仍能沟通天地。
在那一刻,理解了先民对神树的想象,他们或许迷信,但也是在以另一种方式解读世界。
这些青铜器不仅是祭祀之器,更是一个文明的思维与信仰图腾。
博物馆分两层,一楼以青铜面具为主,二楼则陈列大器。一步步走下来,仿佛历经了一个漫长的时代。
从陶器到玉器,从黄金面具到青铜神树,每一个展柜都在无声讲述古蜀国的诞生、繁荣与其突然的中断。
它们曾深埋于泥土,如今隔着玻璃,与我们默然相望。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
喇叭声响起,提示闭馆的时间到了。离去时已近黄昏,回望这座巨大的建筑,在渐暗的天色中更显苍茫。
三星堆并未给出答案,它只是呈现。那些没有文字记载的过去,那些造型诡谲的青铜,依然成谜。
而人来人往,我们只是时间的过客,在文明的碎片中,窥见一缕遥远而属于人类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