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之前的: 本周的电影看了推荐电影《朱诺》,而读书则选择了《海子诗集》。其实一直想读读诗。有人说80年代是诗人的时代,那个时代中,诗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是浪漫和思辨的代表。现在则不是了。现在若是有人被称为是“诗人”,那么他一定是愚昧和不正常的代表。诗人绝迹了,没有了消失了。为什么呢?我一直很好奇这个问题。要是扯开了说,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关?狭隘的说,和人们的文化诉求有关?往深里说,是人们的信仰没了?往浅里说,是诗人的质量烂了大街,不得而知。从我浅薄的文化水平来说,诗歌我读的古诗词相对多,现代甚至当代的诗歌,寥寥没读过几首,这次选了《海子诗集》,也是想看看这位赫赫有名的当代青年诗人到底如何。他自杀在25岁,就永远是青年诗人了。
在说说电影,观影的长久经验告诉我,讲故事是大多数的电影的基本任务也是终极任务。电影不好看,绝对的故事有问题。《朱诺》,听了推荐很像一看,原因就是朱诺要为自己未出生的孩子找一个靠谱的家庭,然后送出。这题材太吸引我。
故事溢出,细节未满
——谈电影《朱诺》
再看电影《朱诺》之后,就自然的去百度搜索了这部电影,了解相关于电影的资料。《朱诺》可以说算是小成本电影了,他的制作经费非常低,而且拍摄时间仅为35天。我不是再说拍摄周期短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相比之下一些国产电影与网络大电影的制作周期更短,这就有了鲜明的对比。我认为《朱诺》的成功得益于他的故事而非制作陈本和拍摄周期,《朱诺》成功在其故事上,他有一个好故事。也许这会让那些打着电影特技和CG动画为噱头做宣传的电影自惭形愧吧。
故事框架没的说
好的题材决定故事的基本质量,就像是做饭选择的食材(哇,受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块上好的羊肉是做出好吃羊排的基本,要是拿了狗肉顶替就会被叫做“挂羊头卖狗肉了”。《朱诺》的故事选材无疑是一块上好的“羊肉”。一个尚未成年的高中生朱诺怀孕,但是居然决定生下来,并且为自己的孩子寻找一个合适的家庭收养。这故事的选择赞爆了,我不止一次的说,这题材简直赞爆了。为什么呢,故事还没铺开讲,朱诺,这个极为独特的女孩就立起来了。立起来两件事足以:第一,决定未成年产子;第二决定为孩子找一个理想家庭。多么独特的人物,有的写,有戏看。
一些细节还欠缺
可能是大的故事框架过于强大了,所以会我觉得故事的一些细节处理不足。比如,朱诺的男友,为什么就俩人就那啥了,很突兀,前史没有介绍清楚;朱诺的父母也太开明了,女儿说啥是啥,可能真是文化差异吧;马克一家到底为啥一定要领养别人家的孩子,没说。可能那个时期的少男少女懵懂,做事可能没有啥特别的逻辑,但是观众要看着有逻辑,不然就会有所败笔。
好莱坞的洪流冲击着电影的投资商们,原来他们以为电影特技带来的视觉享受是可以挣钱的,现在他们以为有个IP电影有了新的噱头又可以挣钱了,惨淡的票房和网络评论的浪潮已经在逐渐的让投资商们的堤防崩塌,作为多种元素作用的电影艺术,每个环节都做到尽善尽美,才是有诚意的荧屏电影。
我们有时不是一个境界的人
——读海子的《海子诗集》
我看了海子照片,觉得他长得很像一个诗人。
我看了海子的介绍,觉得他是个有天赋的诗人。
我读了他的诗歌,觉得有的诗我看不了,他不是诗人,起码有的诗写得不好。
最喜欢的诗不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太琐碎读不到浓缩的感情。最喜欢的是这首,叫做《死亡之诗(其一)》的:
《死亡之诗(之1)》
漆黑的夜里有一种笑声笑断我坟墓的木板
你可知道。这是一片埋葬老虎的土地 正当水面上渡过一只火红的老虎 你的笑声使河流漂浮 的老虎
断了两根骨头
正当这条河流开始在存有笑声的黑夜里结冰 断腿的老虎顺流而下,来到我的 窗前。
一块埋葬老虎的木板 被一种笑声笑断两截
喜欢这首诗的原因是因为看完整部诗集,似乎只有这诗里还能读出共识。那种高傲的,信心的,不切实际的,倔强的,执拗的人生,我说我看懂了是骗人的,但是我要是说没有感受,那么也不会有这篇文章了。
有时候我在胡思乱想,海子要是还活着,活到现在,他会不会去写歌呢,他的歌一定是朴树或者许巍唱的吧,但是他终究在铁道上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写过合唱诗剧,一定会写点歌,多少都会写一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