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故事382
秦国先后灭了韩、魏、楚、燕、赵、齐六国,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春秋战国结束,天下统一。
秦王认为,六国都曾经称过王,王的名号已经不再尊贵,于是想要改称为帝。过去,秦昭襄王称“西帝”,齐湣王称“东帝”,但西帝的名号不足以流传后世,威震四方蛮夷,秦王考虑采用上古君主的称号。相比于夏商周的开国君主,只有三皇五帝的功德在他们之上,而秦国之君,德行兼备三皇,功绩超越五帝,于是秦王合并两个称号,称自己为“皇帝”,追奉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皇帝自称“朕”,臣子上奏时,称呼皇帝为“陛下”。
秦王又认为,周公制定的谥法,儿子能够议论父亲,臣子能够议论君主,这是不合礼制的,决定从今以后废除谥法,不再使用。秦王说:“我是始皇帝,后代就用数字来计算,二世、三世,一直到千万世,无穷无尽传承下去。”
秦王又召集技艺高超的工匠,雕琢和氏璧,制成传国玉玺,上面镌刻的文字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史官推究五行流转与传承,认为周朝是火德,只有水能灭火,因此,秦国顺应水德的气运,衣服旗帜都崇尚黑色。水对应的数字是六,器物的尺寸都采用六这个数字。又在历法上规定,十月初一为正月,朝贺都在这个月进行,但正月的“正”和嬴政的“政”读音相似,不能冒犯皇帝的名讳,所以把“正”字改为“征”。征这个字,实际上并不吉祥,然而出自秦始皇的意思,人们便不敢议论。
尉缭看到秦始皇意气风发、骄傲自满,不停地进行变革,暗中叹息说:“秦国虽然得到了天下,但元气已经衰败了!它能长久吗?”和弟子王敖在一个晚上逃走了,不知去向。
秦始皇问群臣说:“尉缭离开我而去,为什么呢?”
群臣都说:“尉缭辅佐陛下平定四海,功劳最大,也希望能裂土分封,像周朝的太公、周公一样。现在陛下的尊号已经确定,却没有实行论功行赏的典礼,他感到失望,所以离开了。”
秦始皇说:“周朝分封诸侯的制度,还可以实行吗?”
群臣都说:“燕、齐、楚、代等地距离遥远,难以管理,如果不设置诸侯王,那么就无法镇守。”
李斯却建议说:“周朝分封了几百个诸侯国,同姓的居多,他们的后代子孙却自相残杀,没有停止过。现在陛下统一天下,把各地设置为郡县,即使是有功之臣,也只是增加他们的俸禄,不让他们擅自占有一尺土地、一个百姓,这样就断绝了战争的根源,难道不是长久安定的治国之术吗?”
秦始皇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把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这三十六个郡分别是:内史郡、汉中郡、北地郡、陇西郡、上郡、太原郡、河东郡、上党郡、云中郡、雁门郡、代郡、三川郡、邯郸郡、南阳郡、颍川郡、齐郡(即琅琊郡)、薛郡(即泗水郡)、东郡、辽西郡、辽东郡、上谷郡、渔阳郡、钜鹿郡、右北平郡、九江郡、会稽郡、鄣郡、闽中郡、南海郡、象郡、桂林郡、巴郡、蜀郡、黔中郡、南郡、长沙郡。
这时,北方有胡人侵扰的祸患,所以渔阳、上谷等郡辖地最少,设置戍守来镇守;南方水乡安宁平静,所以九江、会稽等郡辖地最多,都是由李斯在安排调度。每个郡设置郡守一人,负责行政;郡尉一人,负责军事及治安;监御史一人,负责监察。
秦国收缴天下的兵器,聚集在咸阳销毁,铸造了十二个金人,每个金人重一千石,放置在宫廷中,以应验“临洮出现巨人”的祥瑞。天下的富豪被迁徙到咸阳,一共有二十万户。又在咸阳北面的山坡上,仿照六国的宫室修筑六所离宫,还大兴土木建造阿房宫。
秦始皇晋升李斯为丞相,赵高为郎中令。各位将帅中有功劳的,如王贲、蒙武等人,封一万户,其他各封千户,都由官府按照各自应收的赋税进行供给。
随后,秦始皇焚书坑儒,毫无节制地四处巡游,修筑万里长城来抵御胡人,令百姓痛苦哀怨,不能安居乐业。秦二世的时候,统治更加暴虐,陈胜、吴广等人纷纷揭竿而起,秦朝轰然灭亡。
春秋战国五百年,由三百八十多个故事贯穿起来,至此告一段落。东周列国的军事、外交、盟会、政务、宫廷斗争、后宫家事,包括当时人物的思想观念,在这些故事中均有生动的体现,如万花筒一般色彩斑斓,让我们既管中窥豹地了解了历史风貌,也领略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千百年来绵延不绝的内在精神。
在改写的过程中,我查阅了资料,发现《东周列国志》春秋部分的素材主要来自于《春秋左传》,也有《国语》《史记》《吴越春秋》《晏子春秋》的一些内容,战国部分的素材则主要来自于《资治通鉴》,也有《战国策》的一些内容。
简而言之,编年体史书《春秋左传》《资治通鉴》一脉相承,共同展现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也为《东周列国志》的框架构建创造了便利条件。这两部书的受众和价值取向也基本相同,很值得一读。
谨向史书的编写者致以敬意。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