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可以是散文,写的时候行云流水,可以是童话,藏着我们最早的童年记忆,是事件明确的记叙文,不需要深究就可以看懂。
而父亲,却是艰涩难懂的论理文,不到一定的阶段,就无法读懂,没有感悟的时候,写不出来。
我们看看在那些名人的笔下,那些父爱是什么样的。
朱自清一篇《背影》感动了几代人。
父亲步履艰难地给他买了桔子,然后只说了两句话: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进去吧,里面没人。”
若是换着母亲,也许就开始唠叨,注意饮食,要穿暖,常来电之类的,恨不得把人生所需全部提个遍。
朱自清看着父亲的背影哭了,赶紧擦干眼泪,父亲未曾发觉。
若是母亲,必定要问:哭过了?不开心?怎么啦?
父爱都在几个字几句话里,听不到,看不出,只能深深地去体会。
杨绛《回忆我的父亲》中说:
我对什么书感兴趣,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我书桌上;假如我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这等于谴责。父亲为我买的说多半是诗词小说,都是我喜爱的。
杨绛先生的父亲对孩子向来宽容,不打不骂孩子。
即使孩子最不乖的时候,父亲也不过是急一下,让母亲把淘气的孩子带出去教训。
父亲的教育,无声胜有声。
贾平凹因为有一段时间自己的文章被批的厉害,很有压力,但是有不愿意告诉父亲。
父亲知道后,专程从30里之外赶过来,给儿子安慰。
贾平凹在《祭父》中写道:
他(父亲)竟过来说:“你不要瞒我,事情我全知道了。没事不要寻事,有了事就不要害怕。你还年轻,要吸取教训,路长着呢!”
说着又返身去取了他带来的一瓶酒,说:“来,咱父子都喝喝酒。”
他先倒一杯喝了,对我笑笑,就把杯子交给我。他笑的很苦,我忍不住眼睛红了,这一次我们父亲都重新开戒,差不多喝了一瓶。
大家看看,父亲的安慰都这么哥们,宛如安慰一个失意的朋友,一起借酒消愁。
男人最懂男人,男人也最懂女人,所以他们安慰得了儿子,也照顾得了女儿。
幸而过来的不是母亲,否则又多方语言安慰,然后贾平凹就得愁上添愁了。
秦文君在《吾父之爱》里面说:
父亲的爱有些特别,母亲常说他从未给子女洗过尿布,从未参加过家长会.....在众多的“从未”中,父亲黯然失色。他总是默认这一切,从无二话。
但是有一次,他突然提起,我出生的那天他激动无比,跑到外面买了个鲜红的闹钟。
后来再听到那些“从未”,我眼前就会冒出那只哄闹钟,他就像父亲的爱心一样炽烈。
父爱不像母爱具体,但是就是那闪闪的一瞬间,给女儿生活增添了很多的色彩,一辈子都无法忘怀。
父亲都很“铁石心肠”,但是父亲却个个都有一颗温柔的心。
爸爸不轻易夸孩子“你真棒”,心里却时时为孩子骄傲;他要孩子坚强,却总是忍不住在他叫累的时候抱起他。
所谓“父爱如山”,也许就是因为当你努力往上爬,爬到山顶的时候,才能窥得父爱的全貌。
愿所有的父亲父亲节快乐,愿所有孩子都懂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