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的第三季刚刚落幕,这一季的冠军得主是个外卖小哥。有记者前来采访他,在镜头前,他展现了对于诗歌极度的热爱。
网上有人很不屑,一个外卖小哥,喜欢诗歌有什么用,获得冠军有什么用,回去还不是要送外卖?还不如学好一门手艺,将来还能用来讨生活,诗歌能当饭吃吗?
这个世界上的有些人是幸运的,他们出类拔萃,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这里描述的幸运,并不是他们富足的生活状态,而是他们最大的兴趣和天赋,恰好成为了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并因此产生了源源不断的价值。
比尔盖茨小时候是计算机神童,上高中时,他因为喜爱编程,不惜以每小时80美元的价格,在学校唯一的一台计算机上学习编程技术。他在上学期间,相继开发出了象棋程序,交通管制程序,之后又为学校免费开发了课程表程序。虽然盖茨在课程表程序中故意预留了bug(只要盖茨自己选的课都会坐满美丽的小姐姐),但它确实为校方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能将兴趣和职业结合,是所有人都梦想的事。但大多数情况是,身处可有可无的岗位,拿着不高不低的薪水,做着并不十分喜爱的工作。谁不渴望诗和远方,谁不想要浪迹江湖,可是老板却喊我回家浇混凝土。
这个时候,如果看到有人能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自己的兴趣,并因此闻名全国,心里怎么能平衡。于是就有一些刺耳的声音相继出现。
那些说诗歌不能当饭吃的人,明明就是现实版本的三井寿。假装出漠不关心的姿态,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深藏内心的渴望与向往。
而那位外卖小哥,却一直会有诗歌和他作陪。在送外卖的空闲之余,只要捧起那本诗歌集,他的眼里就会焕发出光彩。就像爱好旅行的人,一听到游轮的汽笛声,就会心神俱醉。虽然只身在诗歌之路上踽踽独行,但他却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歌便是他的月亮!
很多父母和老师总希望我们学有用的东西,做有用的事,但这个世界之所以如此多姿多彩,难道不是因为存在一些纯粹的由我们的兴趣所驱使的东西吗?
《奇葩大会》的一期节目中,主讲嘉宾获得了那一季最高的票数。他身为清华博士生,却爱好做一些没有用处的事情:自创四种洗袜子的方法,并与手洗对此,最后证明还是手洗最快捷干净;通过建模计算,得出冬天时秋衣外穿更保暖的结论;研究香蕉和红枣以怎样的顺序和配比才能吃出风传的“死苍蝇”的味道…
这些没有用处的研究,完全是由兴趣在操控。当我们要求它有用的同时,它就变得不那么有趣了。
但也正是这些没有用处的、不能获利的兴趣,才构成了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纯粹的热爱。
没有动漫,就不会有人理解佐助和鸣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结;不去旅行,就没法见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色;不看金庸,就不能感受“鸳鸯织就欲双飞,可怜未老头先白”的凄苦…
很害怕没有任何喜好的生活状态,对于一切事物都提不起兴趣,整天无精打采。在工作时忙忙碌碌,在工作完成后静静发呆。
那些年,我们都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兴趣,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渐渐将它忘却了。
曾几何时,我们对于它还有着疯狂的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