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分析6月6日的降水。
经验上就能知道是小冷槽南侵。
因为现在这个槽呈后倾形态,虽然有上冷下暖的不稳定层结,但是毕竟上湿下干(云量还是有那么点的),对流不是那么容易。
不过,毕竟前期升温较快,可能较早地面就有不稳定气流酝酿,CAPE值还是可以保证有弱雷暴生成的。
没有明显的锋区,但是这种北支槽移动速度较快,700hpa风力较大。配合地面温度较高,局地可能会有干大风天气。
综述:
热力条件:高空冷涡+前期各层湿度较低,脊位控制,地面升温快。不足是500hpa层面较湿阻碍进一步升温和对流。
动力条件:高空冷涡快速扫过,高空正涡度区+低空干急流风。
水汽条件:没有明显水汽支援。低空干急流进一步认为出现明显降水可能性较低。不过中层有一定水汽。
结论:
明天午后可出现以雷暴大风为主的强对流天气,雷暴强度考虑不大,大风考虑阵风6~7级。降水量考虑3mm以内。
简要查看8日的降水,这将会是又一次高原切变线的登场。
就此总结一些文献有关高原切变线、高原涡的研究结论:
青藏高原是中国太阳总辐射值最大的区域,大高原的热效应是的青藏高原温度较两侧同高度自由大气温度高处4~6℃以至10℃,成为明显的高温区,高温中心在高原西部,这一地区植被较少,甚至存在沙地,500hpa夏季定常存在强暖中心和低值中心。这位青藏高原地区地表大范围显著热力强迫和强大的热对流提供动力源。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最强在6月,冷源最强为12月;
叶笃正等指出,高原切变线多数场合有南暖北冷的弱斜压性,同时也南湿北干,其轴线向北倾,在卫星云图上,沿切变线为一条积云带。这是在IR上识别高原切变线的最佳方式。吕君宁等分析认为切变线两侧水平温度梯度很小,而湿度梯度较大,用湿度场比较容易观察。而陶诗言则指出切变线比较浅薄,垂直厚度为2km,多在400hpa以下。研究还指出,高原切变线偏南地区常有不稳定中尺度涡旋活动。
高原低涡会沿着南亚高压北部弯曲处向东北方向移动,特别是若300hpa上西南风的存在直接构成了低涡发展和东移的动力因素;如果南亚高压覆盖高原,则低涡往往原地生消。
早在1977年,为了提高气象预报的准确性,国家组成了青藏高原低值系统会战组,对这一问题有过专门的讨论。形成的机制大约是下图所示:
大致说起来的话就是:热带季风气团移上高原,地面空气增暖变湿之后不断抬升在高原产生对流云团,地面减压高层正变高整层厚度增加。随着南风加大东移,暖平流逐渐向高原东侧发展,高原切变线也随之东移北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