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同学在微信群里,发一段话,大意是:魏同学经常晒自己的工作成就,未免显摆与嘚瑟,让那些默默无闻的同学情何以堪?同学群,不要聊与同学之情无关的内容!
魏同学算不上功成名就,半倒闭乡镇小企业的老板。平时撒一把老婆孩子的狗粮,晒晒工作日程和内容,没有发过广告,也没有兜售产品。
在我看来,他是为了活跃群里几个月不冒水泡的气氛,或者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参与闲聊,其敦厚之心可见一斑。
刘同学是群主,建群以来,拢共没说过五句话,长期沉默潜水。
没有想到的是,他自己不喜说话,对魏同学的活跃却颇有微词。
我不认为魏同学的活跃让我等“默默无闻”的同学难堪,也不觉得年届50的人都有颗脆弱易碎的玻璃心。
于是,我忍不住写下几句:撒狗粮也好,晒行程也罢,我倒觉得魏同学流露真性情。把自己束之高阁,酷则酷矣,倒底少点温度。
发出没多久,始料不及的是,另外一同学发来点对点微信。
她的意思,我的话让她对号入座,有讽刺她“束之高阁”、“少点温度”之意。
我和这位同学,毕业后同居一城,彼此之间多有走动与交往,相较于30年没有见面的其他同学,我和她应该属于很熟很要好的朋友。
她怎么会对号入座呢?群里几十号人,我也就是话赶话,略微抒发一下感慨。
我回复她:你多想了!上述文字仅仅代表我个人的看法,同样刘、魏同学也是各抒己见。成年人世界,没有对错,生活经历和角度的不同,同一件事情,看法可能迥异。
不得不承认的是,近年来,我和她越来越谈不拢一起,联系也就越来越少,但见面时还是相敬如宾,彼此毕竟没有矛盾。
曾经看过一句话,大意是:人生如一列奔驰的火车,朋友就是来来回回的乘客。中途有人上车,有人下车,真正陪同你到达终点的,少之又少。
深以为然!
高中时要好的几个同学,我们住同一间宿舍,一起讨论难题,一起逛街,寒暑假,我们还互相写信,畅谈未来和人生,都把彼此当作今生最好的朋友。
大学毕业后,我们有幸走进同一座城市。各自工作与生活之余,还会保持一定密度的见面与聊天。
但是时间越长,越觉得无话可说,要么尬聊,要么打扑克。
你觉得人过50,工作中认真真真就好,她非得争强好胜,常常把自己逼进无路可退的角落;
你认为人到中年,内心应该更多包容与大度;她认为你这是缺少原则左右逢源,做人就应该爱憎分明;
你说生活中的人,大多是同事、朋友、家人,哪有那么多的爱与憎?;她不行,只要别人伤害过我一次,就没有开口一笑泯恩仇之说,除非主动向我道歉与认错;
……
没有大事,尽是些鸡毛蒜皮,但是彼此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尽管没有对错与好坏之分,但是越来越不在同一频道。
相反,另一位同学,工作后越来越被她个人的魅力所吸引。
生活的风雨中,跌打滚爬了三十年,她依然直率、纯朴与包容,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待人的热情与表里如一,让与她接近的人如沐春风。
高中时,一学期我和她说不上三句话,现在我们每个星期都要聊几句,或者个把月见一面,每次相谈甚欢。
学校时,同学情意之所以纯真与美好,大多是因为没有经过现实的淬炼,带有一厢情愿地滤镜与美化。
走向社会后,不是说朋友之情不再纯真与美好,而是说,友情也好,爱情、亲情也罢,离开现实的鉴别与依附,何其抽象与空乏,充其量是镜花水月,终究不能长久。
也只有经过现实风雨的锻打与淬炼,朋友之间的友情才能真正的坚韧与牢固。
某位作家有篇文章《相信与不相信》: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后来变得一件一件不相信。
曾经相信过爱情,后来知道,原来爱情必须转化为亲情才可能持久,但是转化为亲情的爱情,犹如化入杯水中的冰块——它还是冰块吗?
……
二十岁之前相信的很多东西,有些其实到今天也还相信。
譬如爱情总是幻灭的多,但是萤火虫在夜里发光从来就不是为了保持光。譬如海枯石烂的永恒也许不存在,但是如果一粒沙里有一个无穷的宇宙,一刹那里想必也有一个不变不移的时间。
那么,有没有什么,是我二十岁前不相信的,现在却信了呢?
有的,不过都是些最平凡的老生常谈。曾经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现在相信了。曾经不相信“船到桥头自然直”,现在有点信了。
相信与不相信之间,彷佛还有令人沉吟的深度。
我相信“相信与不相信”,也适用朋友之间的情谊:朋友情意的产生与幻灭之间,短暂与永久,仿佛有令人沉吟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