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打着手电筒看弗洛姆《爱的艺术》之《爱的实践》时提到掌握艺术的一个必要条件是“集中”,其中一个地方是这么表述的“大多数人已经不会一个人安静地坐着,不说话,不抽烟,不看书和不喝酒。他们很快就会不安起来,他们一定要动嘴或者动手。(抽烟就是缺乏集中的一个症状,抽烟的人既动手、动嘴,也动眼睛和鼻子。)”突然地,想到自己,有多长时间没有这样“集中”过了?
我想把这样的“集中”归于“独处”,除了睡觉休息时间,有了小朋友后的我真的太难拥有这样的时光了。所以,我才会感慨着“灌口老是喜欢下班时下雨”,因为这会让我的“独处”时光——跑步,无法成行。
有读者说喜欢戴着耳机听着音乐跑步,也有人说要有人陪伴的时候才会跑步(瑜伽),而我则是喜欢自己跑着步,自己一个人去瑜伽馆练瑜伽。运动的时候,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
最近我的每篇公号文都是在跑步时构思好的,先有主题,再有大致的脉络。所以我在完成手头工作的同时,还能够争取在17点前发布,因为前一天的“独处”让我提前做了准备。
每天端坐办公桌前,忙于处理手头既定事务以及各类突发事件时,基本无法独处。白天留给你的深层次思考时间太少,我们能利用的就是工作之余的时光。有人说过,下班后的四个小时,决定着你的人生格局。这个说法,跟“一万小时”定律有些类似,我们要每天“集中”精力去钻研某一领域的知识,梳理脉络,1W小时后,你就是专家。【其实这在马妈之前的文里提过类似的观点,不要看人家一小时一个月成千上万地收费,就嫌这贵那贵,人家在挥汗如雨充实自己时,谁看到了?不是谁看不起谁,而是根本就没人有时间去看你。】
还有专业人士说:每个人都需要独处的时光。人人都需要孤独。没有孤独,我们的灵魂难以成长。如果我们不能跟世人、电视节目、社交网络等诸如此类的喧嚣保持距离,那么灵魂就不会显露。只有在那时,在孤独的时候,内在的成长才会出现。独处让我们面对真实的自我。
带娃后,每天除了上班,就是需要和娃一起。现在马儿越来越大了,前段时间特别黏妈妈,洗个澡,马儿都会站在洗手间门口嗷嗷大哭要妈妈,上个班就更是哭得昏天暗地。这几天好一些,早上一起床就问:“妈妈,你要去哪儿呢?”
“上班哪。”
“不要上班。”有点哭腔了。
……时间到了,我就告诉她,“抱抱妈妈好吗?”
她抱了抱妈妈,很愉快地跟我道别了。可是见到我走出去,还是又跑到门边张望着。
三岁以下孩子的妈妈们估计都深有体会,每天属于自己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我才五点多起床看书、读英语,上班,然后下班时除非已经在下雨了或者阿嬷回老家了,否则无论如何都要去跑跑步,享受独处的时光。
跑步时不止可以构思主题,还可以回想下一整天上班处理的问题,反思自己处理不好的地方。就如同有人说的重要的决定不要过夜那般,有时候上班时因为某件事你愤慨不已,反而在独处时再回放下,倒也很快就释然了。
或许是缘分吧,因为业余时间当着公号狗,也会较为关注那些个人公号经营得特别成功的人士,比如——剽悍一只猫,他是一枚85后,简书签约作者,Linkedin中国专栏作者,英语老师,演讲教练,独立采访人(一年采访100位大神级牛人)。微信公众号ID:piaohan2015。(关于他的更多介绍,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关注他,并了解学习他。)
猫在最近的一篇文《写文的人,月入10万是怎样的一种体验?》中说到他从去年12月份开公号至今,7个多月里,关注用户40W+。也许他始料未及,但是这又在意料之中。因为他把之前独处的时光好好利用起来了,他就写公号的领悟说了这么一些话:
我想讲的第一个点是“集中大量练习”,很多时候我们想学好一样东西,练好一样技能,大家都说要循序渐进,慢就是快,这是对的。
但是得补充一点建议,最好是找一段时间,持续不断地进行大量练习。这样,你才能把基础打好,不至于隔了一段时间不做,就全部还回去了。
当初我练演讲练写作都是这样,有了一段时间狠狠的训练以后,整个人的状态都不一样了,习惯有了,感觉有了,自然也就能坚持下去。
我忘记了自己关注他多久了,看他的文,虽然不觉得文采多好(甚至可以说其实没有),但是很多道理都是很入心的。
现在很多人比较急躁,上个V课,就都一直批评老师没给干货(想当拿来主义者,一灌输思想,就立马用在实践中),在讨论区里骂骂咧咧。看过一些公号下面的评论,也是这样的人不少。其实我们真的都应该像猫说的那样心怀善意,对于鼓励、帮助我们的人报以极大的感恩之心,带着善意,不是懦弱,而是保护自己。于你于我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