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一个点特别触动我,我们人性之一是贪,因为贪,所以希望可以少投入多回报。很多事情不愿意去做,或是纠结着做与不做,很多时候都是因为我们在权衡在比较,这件事情是否值得。当然,从投资的角度确实需要这样的权衡,可是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权衡太过就会成为我们成长的阻碍。
润宇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比如每日输出是因为有内容所以坚持,还是因为坚持所以有内容。常人认为是前者,而他认为是后者。随后,他说高手们都是在意细节的,因为要通过精进细节来把握感觉,而小白们则去关注大势。关于这一点,我最近碰到的几位行领导都是很注重细节的人,似乎一个比一个细致。而过去,很多事情为什么坚持不了,因为在权衡这事我的付出是否值得,现在呢,觉得要看这件事情到底我要不要去做,这个收获我到底希不希望得到。如果写作和身体是我希望的果实,那么就要有长期慢慢坚持慢慢收获的认知,不用担心自己多费力气,其实很多事情就是在这样的多费力气,去找到细节当中,最后呈现出来的良好的成果。就像刘润说,学霸成功的秘诀都在于基本功,而学渣都妄想一步登天。
写到这衍生到学习工作也是同样的,一开始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我觉得都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无感,在自主意识不是很强的时候,顺从性还很强,更多的感觉是无感。觉得应该做那就去做好了,还没有很多做与不做的内耗,这个阶段称之为无感。第二个阶段是痛苦,工作学习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后,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或是由于没有取得希望的回报,或是由于不喜欢不愿意等等,于是产生内耗,在不得不做和不想做当中拉扯,痛苦由此产生。第三阶段是辛苦,准确说是辛苦而不痛苦。以前总是希望快乐学习快乐工作,于是不想要辛苦,可事实上普通人希望获得学习工作的好收获,是离不开辛苦的,这个时候他们努力付出,从学习工作上得到的成就感价值感可以让他们抵消这份辛苦,于是辛苦而不痛苦,这已经是很高的一个阶段了,消除了内耗。最后一个阶段是快乐,在这个阶段当中,当事人是为了听从内心的意愿和兴趣或是目标,去工作和学习,他喜欢热爱着,形成心流,所以他在做的过程中就可以获得快乐,即使外人觉得辛苦,可是他却很快乐,这是最高的境界和阶段。也是如今大家都希望追求的。
为什么现在都追求第四阶段呢?过去由于生存压力,所有人都比较容易达到第三阶段,就是辛苦而不痛苦,为了获得生存资源,大家不会对辛苦工作产生抵触,不容易内耗,于是长时间在第三阶段,即辛苦而不痛苦,也就是我们父母辈总觉得这一代的年轻人不能吃苦的原因,因为他们觉得辛苦做工是很正常的,一点都不痛苦,所以把现在青年人的痛苦都归结于懒。
真的是懒吗?现在由于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生存压力没有了,似乎无论如何都能活下去,剩下的就是比较或是迷茫,这两者都容易陷入内耗当中,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停留在第二阶段,苦苦挣扎。明明工作没有那么辛苦,却总是很痛苦,自己不明白,父母不明白。
怎么办?只能用突破到更高层来解决这个问题,过去的突破相比现在更容易达到,因为那是一种整体的社会效应。这也凸显了事务的两面性,当我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消除了生存危机以后,更大的挑战精神危机开始越发清晰的呈现在我们每个人面前。
佛家说,众生皆苦,即为此道理,痛苦是无法一劳永逸的,我们总是在不断面临挑战,接受挑战,完成挑战中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