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市第三中学 刘春燕
2020年2月4日,春天悄然而至,克市小城沉浸在一片寂静中。空城无声,足不出户,我们“禁足”在家,成为新“不下楼”先生。经过一番情绪的躁动起伏,回想苏轼“日啖荔枝三百颗”,“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达观境界,我及时沉下心来,泰然享受这一日中的24小时。立春应觉勤读书,徘徊于书柜前,扫视一排排书籍,目光最终停留在《红楼梦》这本书,就读它了。
这本《红楼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分上下两册,共1606页。此书先前一直也在读,却总是断断续续,不成系统,颇为遗憾。这次我很兴奋,面对这样一部古典文学的巅峰巨著,我满怀敬畏之心,又好似初入大观园的刘姥姥,新鲜好奇,激动又带着美好愿望,定好读书计划就开始阅读,整好十天读完。
阅读长篇小说犹如啃骨头,费时费力,却越咂摸越有味。作家莫言在谈长篇小说创作时,他强调长篇创作并不是文字的冗长无味的堆砌,而是作者要有宏观的谋篇布局,超越时空的思维,娴熟强健的驾驭能力。《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增删五次,批阅十载,可谓处处点情,字字珠玑,留下的都是精华。曹先生在著作中伏脉千里,章章关联,回回相扣,虽是每天四小时的阅读,我依然读得很慢、很细。看文字,解注释,读诗歌,回忆人物关系,串联前后事件,品读细节描写,一幅幅家族史诗般的画卷在脑海中展开,每每读罢,意犹未尽,酣畅淋漓。
这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大百科全书,优秀的文人都是杂家,世事万象,无不涉猎,旁征博引,融会贯通。《红楼梦》内容涉及建筑、陈设、瓷器、服饰、美食、风俗、琴乐、行令、俗语、典故、诗歌、戏曲、丧葬之礼,官权相弄,四月二十六祭花神,初一、十五朔望之礼等众多节日礼仪,内容不再赘述,这才是真正的大观园,让人大开眼界。
十天读书易,读懂书却难,这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于是乎我趁热打铁,浏览了一些关于《红楼梦》的文章、帖子,将所读内容进行回炉,进一步加深理解,出于对经典的尊重,所看观点我都有所保留。当我重温87版电视剧时,第一集未完我已看不下去,大段文字的删减,是文字走向影视的弊端,观之无味。
2月17开学日起,我有幸在电视上聆听了自治区教科院董明实老师的精品课程《林黛玉进贾府》。董老师从作者曹雪芹所处的时代,个人经历的介绍,引入对著作全貌的初步认识,内容逐步讲解,萃取精华,又有自己的个性解读,三课时内容,由整体到局部,由浅入深,点面结合,引人入胜,获益匪浅。
如王熙凤出场的描写,董老师讲解非常精彩,毫不客气地拆穿她,直言她是“戏精”,“马屁精”!贾府中大权在握的凤辣子称赞黛玉:“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深谙人情世故的王熙凤夸黛玉就是拉贾母的近乎,而夸的度很关键,一个“嫡亲”让贾府在场所有女子都很舒服,即夸了嫡亲贾家的夫人、儿媳、姊妹,又深得贾母喜欢。“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便用泪拭帕”,夸完进入正题,老祖宗伤在心窝的是女儿贾敏的去世,王熙凤这话锋一转,一个“便”字写尽泪涌之快,贾母令其休提时,王熙凤又“忙转悲为喜”,一个“忙”字可见刚才之悲实非真情,一切竟是虚假,王熙凤亮相的一段话确是这样一波三折。这时,董老师脱口评价王熙凤“无耻”,而这也是贯穿她往后的行事作风的,我听到这,感觉十分痛快,说出了我们的感受,董老师作为语文人的魅力,就在于这种真性情!
再如董老师讲解主人公林黛玉的形貌片段,我们只知“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这段文字描写黛玉容貌很美,董老师重点说道“罥烟眉”,似远山微泛青绿,心有意会而无具体形状,“娇花照水”的解读堪称经典,解释美丽的花映入水中,是一种意境美。这两个词的讲解刷新了我对外貌描写的认识,也只有这样的意境美才能衬托黛玉的不俗之气,与前文王熙凤着装的大粉大绿,珠光宝气的“俗不可耐”形成鲜明对比。
类似这样的解读很多,让我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看完课程,相信绝大多数人都和我一样有很大的感触,正如董老师课件中的最后一句话:“人生一世,一定要读一遍《红楼梦》”。这也是课程开始时董老师所说的,这篇文章的教学价值就在于引导更多的学生去阅读经典,读整本书。
实实在在读书,宏观中把握小说全相,微观中品读文字内涵,真真切切教书,这源于董老师对《红楼梦》60遍的阅读与研究,这种执着的学习精神,赤城的文人情怀,深深打动了我,也为我今后的阅读和教学指点迷津。
《林黛玉进贾府》是高一课文,而初中九年级选入教材的是《刘姥姥进大观园》,纵观两篇文章,有很多耐人寻味的地方。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聆听完名师董老师的课后,我对即将执教的《刘姥姥进大观园》有了更多的思考。
两篇文章都是外人进贾府,以旁观者的视角观察这座家族大宅。贾府是权利富贵、身份地位的象征,是众人渴望的“高枝”,女子、丫头梦寐嫁入豪门,尽享荣华,包括宝钗薛家;男子、小厮乞求一份闲差,捞银中挣得几分脸面,为所欲为,这里人心险恶,孰知最后落个“树倒猢狲散”的悲惨结局。
在此背景下,都是进贾府,且看林黛玉和刘姥姥的异同。幼年丧母的林黛玉,辞父投靠外祖母,虽是书香墨染,风骨清高,知书达礼,聪慧敏感,然进贾府时亦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林黛玉进贾府是投靠亲戚,渴望亲情疼爱,她放下了尊宠,寄人篱下,是被动的,“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贾府这个权利相争的虎狼之地,她看得清,如浊世中的一股清流。
一直村居乡下的刘姥姥,面对儿子儿媳揭不开锅的窘迫生活,搜肠刮肚能想出什么办法?只能豁出老脸,带着孙子板儿去攀亲戚。刘姥姥进大观园,也是被动的,是为了生计,心存希望能得到亲戚的接济。她没有贪婪之心,我想,即便是她没有得到一分半毛,出了大观园,刘姥姥也不会恶语相骂,刘姥姥是善良的,知恩图报的,授贾府一点恩惠,别人只当是猴子身上拔根毛,她却当大树去环抱,不断担些农家野味来感谢,还救了巧姐,刘姥姥被接济的不仅仅是二十两银子,是命,一家人的命,善有善报,善始才能善终。
林黛玉在贾府的行为举止是敏感小心的,是为了一份周全,却又不失独立的人格。这股清流幸好有人能懂,那就是视女儿为水做的骨肉的贾宝玉。木石前盟也罢,还泪之说也罢,两股清流虽不能迸发出惊涛骇浪,冲击洗濯贾府,却荡漾起两人心底爱情的微波,两人是精神上的知己,这是难能可贵的。第二十四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痴情女情重愚斟情”中,宝玉黛玉因“金玉”之事又起纷争,黛玉剪穗子垂泪,书中“虽不曾会面,然一个在潇湘馆临风洒泪,一个在怡红院对月长吁,却不是人居两地,情发一心”,这段文字极美,在外人看来,两人的吵闹,尤其是贾宝玉,在贾府其他人眼中都是一种疯癫,似傻痴狂的表现,文章表面借道是宝玉的丫鬟袭人,黛玉的丫鬟紫鹃,而真正懂得唯他二人之心。
再看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文章,众人为博得贾母喜欢,她是被众人捉弄取笑的对象,而令人心酸的是,经历世情的刘姥姥心甘情愿充当这一滑稽角色。她进大观园亦是处处留心,察言观色,一见贾母,就说讨喜的话“我们是生来受苦的人,太太生来是享福的”,见潇湘馆的陈设,就夸“是位哥儿的书房,比上等书房还好”,其中最精彩的是刘姥姥在宴席上说的逗趣话(鸳鸯私下安排妥当的),众人拍手哈哈大笑的场景,成为经典的群笑图,对于这段人物描写在这不做赘述。
林黛玉进贾府,众人出场次序,回数,一言一行,都彰显各人身份,家族地位,个人修养,将众女眷的特点凸显出来,也为贾宝玉身在众女儿中的百般宠爱铺陈。刘姥姥进大观园,众人在“村野之妇”的淳朴表现中,再难矜持,各具情态,群笑中,是对前文性格铺垫的延续,在细节描写中,让人物个性跃然纸上。
两篇文章通过外人进贾府的所观所感,展现家族人员不同的性格特征,为后文人物各自的中途命运做铺垫,是全书中重要的两个章节。
经典文学作品不受时代限制,重温《红楼梦》,贾府中的人物角色在当今仍有很多,它折射的是社会问题,置身社会、家庭中的我们,不同时期,总能在书中找对应点,这就是《红楼梦》高超的艺术水平,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反复品读。
在今后的自我阅读和教学工作中,我会不断向名师看齐,学习进取,让好书去感染,浸润更多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