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黃金周終於完結,中國又完成了一場完美的人口大遷徙,再次回復平靜。
筆者沒有忘記去年的教訓,十月一日搭大巴去中山渡假,單在虎門大橋便塞了五句鐘,由天光塞到天黑,到達中山已是晚上。又因為人有三急無奈要落車在橋上解決,回頭又找不著認不出大巴,費了一番周折在大橋上跑來跑去,最終更要坐別人的順風車才找到大巴。
以前只在春節出現的人口流動,現在週末及大節日都不停上演,這是一種稱為「潮漲式」的人口流動。在城市打工的民眾趁著長假期回鄉或出游。單在過去的黃金周就有超過7.5億人次出行,相等於全中國一半人口在同一時間擠在路上。相信無論交通基建如何發展,什麼四縱四橫,都無法負荷同一時間被這麼多人車圍堵的壓力。
在中國計劃經濟下,發展及就業機會集中在一線城市,令大量人口紛紛穿越往城市打工。周末或節日民眾更集中從城市回鄉及二三線城市過節,加重城市交通負擔。
中國在大節日才遇爾出現的「中國式圍堵」,在香港卻每天都在上演!眾多群組例如「馬鞍山之友」,「新界東北招手區」,每天都有打工仔網民海量留言投訴塞車之苦;屯門公路,大埔公路,ABC 隧塞車已是常態。每天大家集中從四方八面湧往中上環金鐘及九龍站ICC四大CBD上班。
這些塞車原因在交通咨詢委員會的研究報告是找不到的,報告不是說基建路面設施空間不足,就是說過多車輛在路上行走等等。但都沒有提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香港也有中國式的「迷你城鄉差距」。
商業區CBD 往往只集中在那幾區,各個銀行金融機構爭相將辦公室進駐中上環金鐘九龍站甲級寫字樓。大家往往以在那些金融區返工為榮。政府雖不斷鼓勵居民在新界將軍澳東涌等地區置業,但卻沒有加大當區的就業機會。就業過分集中在金融、銀行、地產等行業,主要位於中環、金鐘、灣仔等港島核心商圈。
政府往往以自由經濟為借口,認為難以控制每個地區提供的職位數目,似乎是死症。市民每天仍要距區上班,令交通擠塞問題始終無法解決。
或者Home Office 是一個出路,可惜香港仍是以金融銀行ibank生態為榮,出入中環,喝喝咖啡,開開會,中午IFC食個business lunch,放工老蘭happy hour才是中環精英香港上等人生活。不坐在辦公室便不算是work life。所以Home Office 仍然未能發展成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