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创伤,记忆并不可靠
人的成长是一个逐步选择与适应的过程,童年事件给人带来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不是一种简单的原因而是一种可选或者可多重赋义的资源。
人是不一样的,创伤只是一种叙事方式或解释方式,而非真实存在。“童年不幸”的想法可能只是当下的一种回忆产物,是为眼下亲密问题合理化的结果。
同样是早年的经历,不同的内心建构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觉。人们会说在记忆中我的确不被父母喜欢,但记忆是非常不可靠的,我们能记住的东西被我们在漫长岁月中不断地修饰补充,回忆出的东西只是我们当下心境的产物。
生命深层的孤独感
人终究是孤独的,社交在某种心理层面上也是为了逃避孤独。一个人即便拥有众多好友,也依然摆脱不了孤独的煎熬。不喜欢或者不善于社交的人恰好是不太怕孤独的人,他们更能直面孤独与寂寞,自在地活着。
人类所有的社会建构与社交行为,如谈恋爱、结婚、交朋友、运动、培养兴趣爱好、参加社会团体等,实际上还是被孤独感驱动着的回避行为,只是社会赋予这些行为正面的意义而已。
自我探索的意义和方法
自我探索就是扩大知觉的能力与范围,类似达摩十年面壁,从对自我的知觉展开对宇宙和生命的探索,通过全方位、无条件、无先占假定去接纳存在的一切,并用知觉自己内在的方式去知觉整个世界的过程。痛苦是我的,但我不是痛苦;欲望是我的,但我不是欲望。我远比我知觉到的东西更丰富。
真正的自我探索是不能借助言语的(心理分析是很暴力的言语),唯一的工具是感觉,唯一的技术是接纳与认同,要达到的唯一境界是无限。不然,所谓的自我探索出来的结果只是言语产物,还不如那些活得简单、从不对自我进行探索的人。
多面性思维带来的改变
事物的多面性可不是只有好和坏两个方面,每种事物的存在是自在的,不是他在的。人对事物本身的评价或者观察都是外部给予的,非物质自在的。好坏对错、大小方圆,都建立在观察者内在的认知与价值观基础上,所以观察出来的东西已经不是事物本身。
“不能对观察的事物有一个确定的结论”正是人类心智进步的结果,而非困惑。人不能把自己感受到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应该好奇为什么在别人眼里事物是不同的,觉察到这种差异,坚持自己,并欣赏别人的人就是一个聪明的人。
我们是否需要后悔
人的心理有这样一个特征,得到的东西会被看轻,未曾得到的东西会日夜变重。其实后悔是一种普遍的心理感受,当一个人部分或者全面拒绝接受现实,想逃离现实的时候,后悔为逃避现实找到一个借口。
心理分析认为后悔是一种针对自己的否定,看起来是指向过去的我,本质上是攻击当下的自己。不过在很多时候,后悔也有很积极的意义,经历刻骨铭心的后悔之痛后也许会找到生命中最本质的需要,为未来点亮一盏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