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享心理学现象:预期的两面性。
心理学研究者做了大量的实验,终于初步理解了预期对结果的影响。
预期不一定能改变事情的结果,却能改变心理感受与实际体验。对于同一件事,事先有预期与否,感受与实际体验是不一样的。如果预期太高,实际达不到预期,那么会让你觉得很差;反之也是一样。
想想你看电影的经历就能理解这一现象了。所以,对于无法控制的事情,可能不要抱太大的预期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成了那是老天爷的眷顾,败了也是情理之中,保持如此心态能让你的生活更加惬意,更加平和,甚至达到古人所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另外,预期也可能形成成见。成见的激活取决于我们当时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认知。所以,观念、立场、信仰之争不会有结果,反而会愈演愈烈。这是你我需要非常注意的点。
最后想与你分享,预期在治疗上和药物研究上的作用,以及我的一些个人观点。
对于某类不是很成熟的治疗手段需要警惕是不是安慰剂、安慰疗法在起作用,而实际的治疗无作用。
但是,想要去证明这点在道义上可能不太允许,因为任何人都不想当小白鼠,更何况那部分采用了安慰疗法的病人可能会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期或者因此加重病情。
不过,我还是比较支持新治疗方法与安慰治疗进行对比,虽然会加大成本,存在道义问题,但事先与相关人员沟通协商好,并且给于一定的补偿,或许可以行得通,把风险及价值都告知受试者,相信有人愿意尝试的。
这过程会很曲折,有点良心过不去,但是从更长远的价值看,是值得的。
总而言之,预期如硬币一样,有正反两面,一方面能起到积极与安慰剂的作用,另一方面可能会构成成见。理解了预期的双面性,我的建议是,对于可控的事情可以有更大预期,以增加信心;对于不可控的则减少预期,以培养豁达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