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终于开学了。
早上在和小宝一起吃早饭的时候突然想起,家里还有准备开了园小宝准备拿去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的海南特产呢。
于是我问小宝,暑假刚开始那会儿专门从海南待会的小礼物是否拿到幼儿园去了?
小宝回答我,早就拿去了,我可是不会忘记的哦,老爸!你怎么才想起来?你今天想起来,是不是已经有点晚了呢?
是啊,我今天才想到这件事确实有点晚了,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小宝自己没有忘记就行了,而她又怎么会忘记呢?我至今还清楚记着她两个月前要购买特产的情景——
我们是在暑假一开始就去的海南,因为后面的大段日子是姐姐需要用来“闭关修炼”和“打怪升级”的时间(唉,姐姐也是蛮辛苦的)。
在海南准备返沪的最后一天上午,距离去机场还有最后一点时间,我们想着回家也总该带点特产回去给家人和朋友,就一路走到了距离宾馆不远的一家超市采购一点海南的椰子粉、椰子糖、咖啡之类的东西。
就在整个采购环节进入尾声的时候,原本一直站在一旁兴趣盎然地观看采购流程的小宝突然哭了起来——没有声音,就是在一旁默默流泪。
这是怎么回事?该不会是碰到什么东西,弄伤或者弄疼了?问一旁的姐姐,姐姐也搞不清状况,就是什么也没碰到啊,一直是好好的呀,突然就哭起来了。
妈妈问她,为什么哭?一开始,她也并不说是什么原因。后来在反复询问下,她才终于表达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是幼儿园其他小朋友旅游回来总是会带一份小礼物和全班的小朋友们一起分享的,每当这个时候是小朋友感到最快乐的。于是,小宝也想把这份快乐同样带给其他小朋友,可是她又没有带钱(她自己每个月会收到妈妈发的“工资”,完全有能力自己出资购买),就急得哭了。
在了解了她的真实想法后,我们觉得应该支持小宝的这一想法。一直以来,我们并不提倡大宝和小宝在物质上和他人攀比,不因为别的小朋友往学校或者幼儿园带了价值多少多少的东西,我就一定要带远高于这个标准的东西来“胜”过别的小朋友。但我们也并不阻止孩子与他人分享快乐。因为,分享快乐正是让孩子走出家门、踏入学校或者幼儿园需要学习和体验的重要一环。小宝也确实没有忘记分享,在一上幼儿园之际就把这份快乐分享到了自己的“朋友圈”。
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说,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培养孩子如何正确地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这个世界、学会如何与他人正确的相处,就应该是父母应该引导孩子学会的最大“技能”。
而在这起事件最应该表扬的应该是妈妈——是她认可了小宝的社交需求,认可了她这一看起来完全成人化的想法。小宝的流泪,事实上是其自卑感的表现——有自己独立的社交需求,但却缺乏满足这一需求的能力和条件,而且更加重要一点是小宝为自己没有这样能力和条件感到了“羞耻”,她认为在这一事件中是应该由她自己来承担起购买特产的责任的——所以,她选择了默默流泪。
普遍来说,人类是一种身体成长大幅滞后于心理成长的生物——很多时候,大人们看到孩子还是“孩子”的样子,仅仅只是看到了她的身体状况,却远不顾及孩子的心理状态。尤其是绝大多数父母总是喜欢把子女永远看作是“孩子”。但事实上,在孩子的身体远未成人之前,其心理就已经和大人没有什么区别了,可惜的是很多时候却无法得到大人们(尤其是父母)的平等对待。很多孩子为了“迎合”父母,也因此把自己成人化的心理“封印”起来,表现出特别幼稚化的表现来引起父母的关注和“爱护”——这其实是对孩子心理成长的巨大伤害。
感谢妈妈在这起事件中最自然的反应就是支持了小宝的社交需求,让她第一时间就停止了哭泣,参与到了礼物的选购之中,而在整个选购过程中,小宝也确实完全表现得是一个自主人格的大人般的模样。
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身体的发育,更是心理的发展,而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成长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