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精选(可用于小说)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道者。阴阳之理也。太极静而生阴。动而生阳。天生于动。地生于静。故阴阳为天地之道。)

万物之纲纪。

(总之曰纲。周之曰纪。万物得是阴阳。而统之为纲。散之为纪。)

按天元纪大论曰。阴阳不测谓之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此阴阳不测之变化。是以在天则为风为热为湿为燥为寒。在地则为木为火为土为金为水。在体则为筋为脉为肉为皮毛为骨。在脏则为肝为心为脾为肺为肾。在声则为呼为笑为歌为哭为呻。在变动则为握为忧为哕为咳为栗。在窍则为目为舌为口为鼻为耳。在色则为苍黄赤白黑。在味则为酸苦甘辛咸。在音则为宫商角征羽。在志则为喜怒忧思恐。此皆阴阳应象之神化也。

整理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窈为目,在色为苍,在味为酸,在音为宫,在志为喜。

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脏为心,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窈为舌,在色为黄,在味为苦,在音为商,在志为怒。

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脏为脾,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窈为口,在色为赤,在味为甘,在音为角,在志为忧。

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脏为肺,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窈为鼻,在色为白,在味为辛,在音为徵,在志为思。

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脏为肾,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窈为耳,在色为黑,在味为咸,在音为羽,在志为恐。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

精食气。形食味。

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

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浓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浓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浓则发热。



天有精。地有形。东方阳也。其精气上升而并于上。并于上则上盛而下虚。故使人之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其精气下降而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人之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此以天地之左右而言也。王子方曰。上编论阳气生于阴精。此复言天有精。而精气上下交并。是阴精又生于天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本章要点】 一、说明人的阴阳和天地四时之阴阳息息相通,无论养生、治病,率皆法于阴阳,才能取得临床效应。 二、具体...
    钱江潮369阅读 5,617评论 0 8
  • 此篇言天地水火。四时五行。寒热气味。合人之脏腑形身。清浊气血。表里上下。成象成形者。莫不合乎阴阳之道。致于诊脉察色...
    安于世阅读 8,848评论 0 4
  •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
    捉刀客王静阅读 2,962评论 0 0
  • 黄帝内经太素 卷三阴阳大论 题文诗: 天地有情,情生天地,人间真情,感天动地, 天地动静,至情为纪,生化收藏,终而...
    琴诗书画阅读 5,993评论 0 1
  • 久违的晴天,家长会。 家长大会开好到教室时,离放学已经没多少时间了。班主任说已经安排了三个家长分享经验。 放学铃声...
    飘雪儿5阅读 12,184评论 16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