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之勇铸魂 以严字之纲固本——新时代党员队伍建设的实践路径与使命担当

百年大党恰是风华正茂,关键在于始终保持自我革命的政治自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党员队伍作为党的肌体"细胞",其建设质量直接关系党的执政根基和事业兴衰。坚持用改革精神破解时代课题,以严的标准锻造过硬队伍,既是传承红色基因的政治要求,更是回应"两个大局"交织激荡的战略选择,必须在守正中创新、在革新中提质,推动党员队伍建设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一、以改革精神破局,激活党员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


改革是破解矛盾的关键一招,更是党员队伍建设保持生机的动力源泉。面对党员结构多元化、需求差异化、流动常态化的新趋势,必须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以系统集成的改革思维重构工作体系。

创新发展机制,严把"入口关"。 党员发展质量是队伍建设的首要环节,需构建"政治素质首考+发展流程再造"的选育体系。建立递进式培养机制,将政治训练贯穿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全过程,推行"理论测试+实践淬炼+群众评议"三维考核,探索流动党员"双向培养""两地联审"模式,确保每一名新党员都是"政治上的明白人"。浙江等地试点"党员发展政治素质量化评估",将重大任务表现、志愿服务时长等纳入考核指标,使发展程序从"粗放式"转向"精准化",正是改革精神在源头把控中的生动实践。

革新教育模式,筑牢"思想关"。 针对"90后""00后"党员成为主体的新特征,需构建"沉浸式教育+分众化供给"的培养体系。依托数字化赋能,打造"云端党校""指尖课堂",开发情景模拟、互动体验等教学模块,让党的创新理论从"文件语"转化为"青年说"。同时建立"需求清单—资源匹配—效果评估"闭环机制,针对机关党员突出政治能力训练,针对农村党员强化乡村振兴赋能,针对"两新"党员侧重社会责任培育,使教育管理从"大水漫灌"转为"精准滴灌",真正实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优化服务机制,畅通"作用关"。 党员作用发挥是队伍建设的价值落点,需构建"岗位建功+基层治理"的实践体系。创设党员责任区、示范岗、先锋队等载体,在重大工程、基层治理一线搭建"揭榜挂帅""擂台比武"平台,推动党员在服务群众中亮身份、树标杆。上海推行"党员到社区报到双报告双考核"机制,北京建立"接诉即办"党员响应体系,通过改革完善服务群众的机制链条,使党员从"组织要求干"变为"主动抢着干",真正把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治理效能。

二、以严的标准固本,夯实党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基石

严管就是厚爱,是对党员队伍最根本的保护。必须将"严"的主基调贯穿选育管用全过程,构建"制度闭环+过程管控"的从严管理体系,让铁规禁令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严在政治建设,把牢"方向盘"。 政治标准是党员队伍的首要标准,需建立"政治体检+动态清零"机制。完善政治表现负面清单,将"七个有之"等情形纳入日常监督,开展"政治忠诚、政治定力、政治作风"专项考核,对政治上不合格的党员坚决"一票否决"。建立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结合组织生活会开展"政治体检回头看",对思想"贫血"、精神"缺钙"、行动"乏力"的党员及时进行党性锤炼,使政治要求从"软约束"变为"硬指标"。

严在纪律约束,架起"警戒线"。 纪律建设是党员队伍的生命线,需构建"日常监督+专项整治"的监管体系。运用"第一种形态"常态化开展谈心谈话,建立党员"八小时外"行为规范,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提醒、早纠正。聚焦群众身边不正之风,持续开展"影子党员""口袋党员"专项整治,深化党员涉酒、涉赌等问题专项治理,通过"靶向治疗"清除队伍中的杂质。同时完善党员退出机制,对长期不发挥作用、经教育仍无转变的党员,按照党章规定稳妥处置,保持队伍的"一池清水"。

严在考核评价,树起"指挥棒"。 科学考核是党员队伍的动力源,需构建"多维评价+结果运用"的激励机制。建立以政治素质、工作实绩、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推行党员积分制管理,将作用发挥量化为可评可考的"硬数据"。强化考核结果运用,将其与评先评优、职务晋升、问责追责挂钩,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鲜明导向。江苏等地试点"党员星级化管理",通过亮星公示、末位约谈等方式,有效激发党员争先进位的内生动力,彰显了严管与厚爱结合的制度张力。

三、以融合之势增效,构建改革精神与严的标准的协同机制

改革精神与严的标准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必须在互促共进中形成整体效应。要坚持系统观念,推动理念、制度、方法的深度融合,实现党员队伍建设质量的整体跃升。

坚持问题导向,在破解难点中提升质效。 当前党员队伍建设面临流动党员管理难、新业态党员覆盖难、年老党员作用发挥难等问题,需以改革思维破题,用严的标准保底。针对流动党员,建立"流出地+流入地"协同管理机制,依托驻外党组织实现"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针对新业态党员,开展"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专项行动,通过"红色驿站""暖新蜂巢"等阵地建设,将新兴领域党员纳入规范管理;针对年老党员,推行"银龄先锋"结对帮扶机制,既体现组织关怀,又引导其发挥传帮带作用,使每个党员都能在严管厚爱中找到定位、发挥作用。

强化数字赋能,在创新载体中释放活力。 大数据时代为党员队伍建设带来新机遇,需构建"智慧党建+精准监管"平台。开发党员管理数字化系统,整合组织关系转接、学习教育、志愿服务等功能,实现党员信息"一库管理"、作用发挥"一屏展示"、问题隐患"一键预警"。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党员成长电子档案,将政治表现、履职情况等全程留痕,为精准识别、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广东"粤省事"党员服务平台、浙江"红色根脉强基工程"数字化应用,正是通过技术赋能实现改革与严管的有机统一,开创了党员队伍建设的新境界。

注重长效建设,在完善机制中巩固成果。 党员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需将改革成果转化为制度成果,形成"目标引领—过程管控—评估问效"的闭环管理。建立党员队伍建设质量指标体系,定期开展"体检评估",及时校准工作偏差;完善改革创新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基层探索符合实际的新路径、新方法;加强典型培树,总结推广"党员责任区""党员突击队"等成熟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使严的标准在改革创新中固化,改革精神在制度保障中升华。

潮平岸阔催人进,风正扬帆正当时。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党员队伍建设必须始终牢记"国之大者",以改革精神破解"时代之问",以严的标准答好"党建之卷"。唯有如此,才能让每一名党员都成为一面鲜红的旗帜,让每个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以队伍建设的高质量引领保障党和国家事业的高质量发展,在新的赶考之路上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