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珞
周五的时候看了一篇关于校园霸凌的文章,文章的作者是一位10岁男孩的妈妈,从开始她讲述孩子被欺辱的过程,到后来的她为孩子讨个说法的过程,我越看越觉得心中憋着一团火,气性大的我直想骂脏话。
很难想象那个画面,十岁男孩被同学用厕所的纸篓扣的头上,满头的屎尿流过,这是一种怎样侮辱性的行为,哪怕是个成年人都没办法接受自己被这样欺负辱事实,何况只是个十岁的孩子,他该拿什么样的心理能力去看待这样的自己。
十岁男孩出现失眠、易哭、易怒、情绪激动等症状,被诊断为急性应激反应。
急性应激反应即急性应激障碍(ASD),是指在遭受到急剧、严重的精神创伤性事件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所产生的一过性的精神障碍,一般在数天或一周内缓解,最长不超过1个月。
很难说这样的心理障碍会在孩子心里留下多少分量,心理的伤害有时只是我们的过度猜想,但有时也是不可回避的存在着。
我们今天不来讨论那两个施暴的孩子应该怎样惩治,也不来讨论这件事该如何追讨和负责,因为这些种种都只是弥补,既然是弥补,就难免于事无补,最根本的我们还是要让孩子在面临这种情况的时候,做出不至于弱化自己的应对。
生活的路很长,有些时候我们可以呵护孩子顺风顺水,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只能以旁观者,甚至是未知者的身份,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与忧伤,慢慢的会寻找身边的同龄人去倾诉,他们的委屈与无奈也更愿意说给知己和朋友听。
这样的成长作为父母的我们,一边要懂得放手,一边也要给予帮助。放手给他们空间和机会解决问题,帮助他们纠正成长道路上那些歪七扭八的自我和选择。
在这个校园霸凌的事件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欺辱和对错,还有这个十岁孩子的懦弱和无能为力。我相信类似的行为一定不是第一次发生在他身上,只是这一次的恶劣程度达到了他承受的峰值,让他突然间不能面对这个无能的自己。
孩子的心中,都会有害怕,有恐惧,有惊慌失措,这些连大人们都避免不了的心理,孩子怎么可能没有,只是,大人们在面临这样的情绪的时候,知道如何应对,如何化解,而孩子们可能完全没有把控的能力。
在每一次类似的情况发生的时候,这个十岁的孩子为什么不知道反抗呢?为什么不知道寻求帮助?为什么不知道和父母倾诉呢?是学校的环境和老师的态度已经恶劣到没办法告状,还是同学们已经冷漠到不愿意多管闲事,还是父母已经疏忽到不知道孩子在学校的状况?
或者只是孩子根本不敢反抗,就连告状的勇气都没有,只想着自己忍一忍,事情过去就好了。
我相信,没有父母愿意我们的孩子成为事件中那个被欺辱的十岁男孩,哪怕是成为那个欺负人的孩子,都比被欺负来得更容易接受。
未来的路,可能艰辛的不可想象,谁都没有把握拍着胸脯说,我的孩子一定一辈子万事顺意,命好这种托辞,只是事过之后的一种安慰,哪有人生不艰难,哪有生活不苦痛。
所以,我们要不动声色的教会孩子那些书本上学不来的勇气和能力,才是对成长最好的馈赠。
比如,我们让孩子自己应对突发事件,让她慢慢从逃避到学着应对,可能孩子的方法并没有效果,但是那也是小小的他们勇于面对的开始。作为家长,我们帮着他们用更好的方式去解决,而不是一味的替他们解决。
比如,遇到小朋友被欺负,我们要鼓励孩子去帮助被欺负的小朋友,这不是多管闲事,而是在孩子心里树立起正义感的开始,相信这样做的孩子本身也会很有成就感,有句话说,你今天对别人的冷漠,就是明天社会对你的视而不见。
比如,我们用严肃的口吻告诉孩子,在被别的小朋友不友好对待的时候,要勇敢说出自己的感受,要勇于对你认为不友善的行为做出反抗,哪怕你觉得自己的力量很微薄,也不能一味的退让,可以寻求帮助,也可以跟老师和爸爸妈妈求助。
这些种种都是需要在平常遇到事情的时候点点滴滴去积累和教导的,这样孩子才能在遇到自己认为不公平和不友善的事情的时候懂得怎样保护自己,怎样维护自己的尊严和权利。
大家都说现在的孩子更早熟,更聪明,可往往在实际生活中又忘了孩子已经懂事的事实,还是一味的包办,一味的替孩子承担,甚至有时候孩子的懦弱和逃避,都是来自父母的一惯的教育方式。
无论如何,校园霸凌这样的事情都是必须要声讨的,也是需要我们父母深度去思考的问题,在我们眼中单纯善良的孩子,究竟为什么会做出这么偏激又恶劣的行为,而被欺辱的孩子为什么从开始就不知道反抗和求助,学校、家长、和校园环境应该如何在学习成绩和心理建设上更平衡的教学。
我们的孩子,从小还是需要培养一点懂得反抗的心性的吧,顺从来的,未必就是好的结果,而反抗过的,不一定就是残破的局面。这些衡量,除了看孩子的秉性,大抵也在于父母的考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