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金马奖,《我不是药神》成为最大的赢家,导演文牧野,之前籍籍无名的文艺片导演,也因此片而声名大噪。
璀璨夺目的光芒总是容易被看见,闪耀前经历了怎样的沉寂,却很少有人问津。
文牧野小时候,身为学渣的他一直都是班里的倒数,大学也只考上一个三本,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但他就是想拍电影。为了实现电影梦,他去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一考就是三年,最终拜到导演田壮壮的门下。
是金子就该努力让自己发光。
在《我不是药神》“一拍成名”之前,他拍过许多没什么知名度,但口碑不错的短片。
中国有许多有才华的导演,但往往因为资金短缺,导致很多电影梦都没法一一实现。
可是文牧野不这么认为,他觉得电影不能等有钱了再拍。
“你拍不起长片,你拍不起短片吗?我本科拍了5个短片,第一次花了200,第二次花了600,第三次花了1000,第四次花了2000,第五次花了10000。一点都不影响我去学习电影,手机都能拍,找个同学过来就能演。怎么练不是练呢?”
聪明的人会主动创造机会,而不是等待机会。
他还说:“大多说等不到机会的人就是因为他总在那等,但是光等你能等来什么呢?”
出路是找出来的,一味的等,只有死路。
总是说自己满腹才华不得志、满腔抱负无处大展身手的人,就是在给自己的碌碌无为找借口。
以守株待兔的心态去看待机会,那机会永远不会找上门。
韩寒曾说过,互联网时代了,基本没有怀才不遇的人了。
更多郁郁不得志的人,往往是怀才不够。
我们公司HR每年毕业季都要负责各大高校的校园招聘。
她说,很多应届生缺乏的不是机会,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力。
学生们早就把《面试宝典》背得滚瓜烂熟,对面试官的提问套路了如指掌,回答得头头是道。
可是一旦涉及专业领域,高低立判。
英语专业的不能适应纯英语的面试环节,计算机专业的面对最简单的代码编程设计都要抓耳挠腮半天。
一些“知难而进”的学生就开始祈求:“给我一个机会”,而她总是表面客气回应,心里白眼翻上天:“凭什么?”
自身不能发光的人,幸运女神凭什么临幸你!
蔡康永曾说:
15岁时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时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结果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没有扎扎实实的本领,就算机会来了,你也接不住。
当自身能力才华储备足够,就不必去求别人给机会,机会会追着你跑。
从小到大,我们听了太多传奇故事,一个机遇让落魄书生平步青云,一个契机让贫穷小子变身千万富翁。
仿佛只要有个合适的机会,人生就能实现逆袭。
可很多人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点,逆袭机会是争来的,不是等来的。
多数人都习惯等待,等待的结果就是被别人决定人生。
早些年我爸有个朋友,他的单位效益不好,他和我爸说:“哎,效益不好,今年会裁员,还不是向我们这些老头子开刀?”
我爸问:“怎么会把老人裁掉?”
他说:“嫌我们倚老卖老呗,拿着最高的工资,却干着年轻人一半的工作。”
后来,没多久那位叔叔就真的被裁掉了,而且是在他有意识的情况下失业的。
其实很多不好的结果,并不是没有预兆,而是明知道预兆却从没做过防备措施。他知道裁员的原因,未从改变过,也未从另做打算。
这世上很多完蛋人生的背后往往有一个拖延的灵魂。
上班迟不迟到,取决于司机师傅的开车技能;工作完成的好不好,取决于领导的指挥到不到位。
如果每天早一点出门,对自己工作领域多一些准备,是不是就能不那么被动?
你有多主动,你的人生就有多主动;你有多被动,你的人生就有多被动。
想要做成一件事,不要等,要去争。
自古都有待价而沽的道理,越难做的事情,越有价值。
能成事的人,决定他能不能成的,不是他能不能,而是他到底想不想。
“没有我不可以,只有我不愿意!”
这样的底气才是一个人的盾牌,即便在孤军奋战时,也能从容不迫。
世上没有那么多锦鲤附体,看似自然而然的成功事件,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执着和坚持。
我想要的东西都很贵,我想去的地方都很远,我爱的人超完美。
若要得到你所求的,最稳妥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天上掉馅饼的时候,能接得住;天上不掉,自己去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