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祁瑞宣:对着远方忧思,不如为家备足柴米油盐
每个人都无法跳出所处时代的局限。用这句话来理解祁瑞宣这个人物再合适不过了。
瑞宣成长在新旧交替的中国,传统观念根植于骨髓,新兴思潮又势不可挡。他尊重并遵守着仁义礼智信的传统,却又受了全新的西式教育。
他矛盾,如同那个在矛盾中挣扎着的民国。
北平的沦陷,加剧了这个矛盾。学贯中西的瑞宣深知民族大义,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奔赴国难。然而,家里有年迈的爷爷、多病的母亲还有两个小孩子,作为当家人,瑞宣又无法摆脱传统伦理的束缚。
纠结中的瑞宣同意三弟瑞全走出去为国而战,自己则留下来遵守孝道。
瑞宣工作的学校被日本人控制,他没有勇气去公然反抗也不愿沦为帮凶。他还是纠结。还好他又找到英国领事馆的工作,得以维持着全家的生计。
二弟瑞丰亲近汉奸谄媚日本人,还做了日本人的伪“科长”,回家耀武扬威。瑞宣愤懑、无奈,或许瑞丰是真的无可救药,或许瑞宣没有足够的勇气去阻止,他终究还是选择了沉默,任由瑞丰走上了不归路。
受到西式教育的瑞宣应该是向往自由的爱情的。可是面对家里媒妁之言的媳妇韵梅,他也没有反对,并不是因为韵梅符合他的审美,而是不想让家里人为难。所以,他对韵梅,一直相敬如宾,却也总是若即若离。
韵梅不摩登,但是她以一己之力挺起了一大家子的吃喝浆洗,她能干;她不识字,但是她上敬长辈、下顾孩子,中间还包容自不务正业、无理取闹的瑞丰夫妇。瑞宣习惯了她的能干。她从不喊辛苦,好像她也不需要被关怀。
他忧郁。他担忧前线的战况,而自己却无可奈何;他心痛自己的家人和邻居们一个个离去,而自己却束手无策。他只能忧郁。老太爷对世道担忧而发牢骚的时候,他忧郁;老母亲担忧小儿子而生病的时候,他忧郁;儿子小顺儿被日本小孩骑在身上打的时候,他忧郁。一切都有韵梅。
全城闹“饥荒”,家里完全断了粮,除了日本人限量供应的“共和面”。小女儿实在吃不下日本人提供的“共和面”,每次吃饭都要哭闹。瑞宣不愿面对,于是,他每天很晚回家。瑞宣好像也察觉到了一点小妞子一天天的消瘦。可是,当他带回医生的时候,小妞子却永远地离开了。
且不说留守北平依然可以报国,既然选择了留下就该照顾好家庭。可是,瑞宣之于家庭,真的让人唏嘘。然而更残酷的现实是,瑞宣是整部小说的主角,是被肯定、被喜欢的对象,他的所作所为,一切仿佛都是那么地理所当然。
(二)韵梅:贤妻良母的悲哀
韵梅总是第一个起床,收拾停当大家庭的一切后,在其他人起床之前,准备好全家人的早餐。然后照顾年迈的爷爷、常年卧病在床的婆婆还有年幼的一双儿女吃早餐。餐后,收拾厨房。然后征求全家人的意见,准备午餐和晚餐。老太爷会有年、节的要求,弟妹胖菊有对食物的要求和对处事细节的挑剔。家里用的、穿的短缺了啥都是她的不周全,什么东西买贵了又会被瑞丰当众指摘。她就像一只陀螺一般,一天到晚连轴转。她干什么都快,倒也不显得慌乱,相必是已经习惯,百炼成钢了。
她耐心倾听老太爷的各种担忧,并用老人受用的方法给予劝慰。她及时为家里来的客人沏茶倒水,做饭煮面;在后来生活困难的时候,她还得为瑞丰买烟打酒,百烦不厌地给他准备零花钱。瑞宣在言辞上冷落了家人的时候,她会带上抱歉的笑容为大家沏好一杯茶。
她勤奋、隐忍、好脾气。她为所有人服务,为所有人着想。没有人注意到,她也会流泪。她只是默默地把泪洒在灶台边。
对于丈夫瑞宣,她是没有把握的。她觉得自己好像永远也走不进他的内心深处。她能做的,就是小心翼翼地做好一切,做好为人妻的一切本分。
然而尽管如此,听到胖菊和瑞全离婚的时候,她内心还是害怕的。她怕有一天,瑞宣一声不吭地离开家,她就这么被离婚。
日本人防空演习的时候,她让瑞宣跟家人在家安心睡觉,她在外面守夜。丈夫第二天上班要好好休息,难道第二天她不用为家里忙碌吗?
日本人粮食管制,她排队去买“共和面”,被巡警们用皮鞭误伤眼睛,流着血,还是依然站在那里。她必须要买到面,全家人的口粮。负责管理的白巡长实在看不下去了,帮她买回去了面。他试探着问了问:祁太太,您家能不能派个男人来噢?韵梅笑了笑,没有回答。当然,后面每次去买共和面的还是她。只是她更早出门了。她起得更早了,煮好全家人的早餐,然后绕过大半个城,到指定地点去买面。她不舍得坐洋车,又挤不上电车,于是,她扛着全家人几天的口粮,再走过大半个北平城,走路回家。回到家后,还要照常忙活。
后来,城里的饥荒越来越严重。面对饥饿,爱体面的北平人也顾不上脸面了。他们去抢面。韵梅知道自己就是死都会护住面袋,可是她怕面袋被抢破,洒掉。全家人的口粮,绝对不能出问题。女人的面袋最容易被抢的,她想来想去,只能带上小顺儿,他的儿子。令人欣慰的是,她的儿子长大了,有担当了,真靠得住。想到这儿,她觉得一切的付出都值得。小顺儿和小妞子都是最心疼妈妈的了,她不由得会心一笑。
可是,她最心爱的小女儿小妞子却日渐消瘦,这让她心碎。小妞子一直都吃不下“共和面”,可是实在没有其他食物,奶奶只能给她用水送服,吞下去一点共和面。韵梅婆婆,也最爱小妞子了。最近,小妞子看起来越来越不大好了。这对婆媳,两个不识字的女人,完全没了主意。
最终,小妞子还是去了。在日本人投降的那一天。可是又有什么用呢?韵梅最疼爱的小女儿,最贴心的小棉袄,没了。
(三)李四爷:伤你最深的,是你拼尽全力帮助的人
谁家有事儿,李四爷永远是第一个冲过去帮忙的。遇到危难,也是李四爷冒着生命危险去打探消息,回来告诉全胡同的人及时避险。李四奶奶更是热心肠,小崔家吃不上饭,总是李四奶奶给他一点儿杂粮面;钱家出了事儿,四奶奶比对待自家事儿还上心。全胡同的孩子,不管长得多丑、身上多臭,都是她的“宝贝儿”。
胡同里选里长,大家只服李四爷。只有李四爷真心为大家。李四爷压根儿不想当,可是架不住胡同里邻居的请愿和白巡长的极力劝告,勉同意了当副里长。正里长是冠晓荷------一个为做官、发财不择手段巴结日本人的人。
日本人要每家每月捐两斤铁。冠晓荷想趁机赚一笔,他提出要每家捐钱代替铁:市面上铁每斤价格是一块五,他们按照二块五一斤收钱,每斤就能赚一块钱,每家每月能赚两块钱。李四爷一听,这完全损害了乡亲们的利益,不能这么干。他坚决要收铁,不收钱。家里没铁的可以自己出去买铁回来捐。可谁知,市面上的铁都被冠家的亲信提前收买,囤起来了。现在每斤铁涨到三块钱。胡同里的人都开始骂李四爷。
只有祁家没有骂。祁老太爷跟韵梅一起从家里找出来了两斤铁,亲自送过来。祁老人理解李四爷,这两个老人骂着日本人,互相安慰着,谈了半天心。
日本人实行粮食管制。每家按照人口配给“共和面”购买份额。年过60岁的老人没有份额。祁老人一直以长者自居,可是,这次让他感觉自己成了累赘。然而,更让他受不了的是,同样年过60的李四爷却有份额。祁老人第一次对李四爷说了重话。李四爷很无奈地说,每一个里长都有份额的,日本人就这么规定的。
……
此后,日本人每一次无理事由,都由李四爷被骂。胡同里的人骂不到日本人就骂李四爷。李四爷成了人人唾骂的人。
日本人进行防空演习。要求每家夜晚派一人在大门口守夜,窗户还要用黑纸糊上。李四爷每家每户送浆糊和黑纸,他怕哪一家没按照要求,被日本人发现就要被抓去下狱,会出人命的。韵梅早就张罗着用墨汁涂黑了报纸钉在了窗上,让李四爷老人家不用担心。李四爷又去了其他家里千叮咛万嘱咐。可是,晚上李四爷陪同两个日本人检查时,却发现有一个杂院的窗户没有糊黑窗纸。李四爷问其原因,说是太饿了没忍住把浆糊吃掉了,没办法糊。
就因为这件事,李四爷当夜就被那两个一同检查的日本人给活活打死了。
杀死李四爷的,不仅仅是日本人的残暴,还有人性的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