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山,绵延横亘宁绍地区,地跨宁波市的余姚、海曙、奉化和绍兴市的嵊州、上虞五个县市区,林深茂密,山水风情,有第二庐山之美誉。
四明山的中心地带,就在宁波余姚市的四明山镇,镇以山名。
四明山镇地处余姚和海曙、奉化、嵊州、上虞五个市区的交界地,属于偏远的五角地带。
无论是从浒溪线,还是从密北线,亦或是从上虞方向进入四明山镇,每条路都是美丽的风景线。
进入四明山镇,手机会收到信息:您已进入负氧离子集聚区,请尽情呼吸!
1960年,因为备战的历史原因,当时隶属嵊县的棠溪、芦田、宓家山、西湖头、白杨树5个村庄,隶属奉化县的唐田、壶潭、北溪、梨洲村4个村庄,隶属上虞县的悬岩、溪山、大山3个村庄,以及隶属余姚县的华山、大岚诸村,统一成立为余姚县四明山区。
1961年,设四明山、壶潭、芦山、屏风山4个公社,1983年,改为4个乡。
1992年,四乡合并为四明山镇。
一个镇内,包括了原属嵊县、奉化、上虞、余姚四县所属的区域,这是一个特例。
四明山风景秀丽,是唐诗之路的重要一段。
唐诗之路,从绍兴会稽山,经嵊州、新昌、余姚、奉化、宁海直至天台山的经典路线,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传世诗篇。
唐诗之路的宁波段,穿越四明山,联通了新昌、余姚、奉化和宁海。
唐代著名诗人陆鲁望留下了著名的《四明山九题诗》,其友著名诗人皮日休,以《和陆鲁望四明九题诗》相应和,成为四明山作为唐诗之路宁波段的经典篇章。
除了皮陆之外,刘长卿、徐霞客、沈明臣、黄宗羲、李东门、全祖望等文人墨客,都曾游历四明山,为四明山留下了传说和佳话不少。
从宁波方向进入四明山镇,第一个村庄名叫北溪村。
连续S型的溪水,穿村而过,村民靠山临水居两岸,住在诗画里。
风光如画的大横山水库,掩卧于青山峡谷之中。
北溪山水,就是未经雕琢的,绘满了情调与色彩的山水画,令人沉醉愉悦!
北溪村是细北线和蜜北线公路的终点,两条公路都在此与浒溪线相联,北通余姚,南抵溪口。
从北溪村左转溪口方向,行驶在山中,穿越风景里。
四明山镇茶培村,也是一个可以停留的站点。
四明山镇唐田村,至今还有逾千人长居村中,是四明山区最大的村落。
村后的乌岩岭、白岩头、南培岭一带,是宁波的重要水系鄞江和剡江的分水岭。
岭之南,是剡江的主流明溪流域的壶潭、明溪、敏坑村、葛竹、栖霞坑等村落,水流出亭下湖,与剡溪相汇,出溪口,称剡江,与县江相汇为奉化江。
岭之北,水流经唐田、北溪、大俞、李家坑,称为大皎溪,出周公宅水库,与小皎相汇于皎口水库,出皎口为樟溪,再下游为鄞江,至江口,与奉化江相汇。
唐田村人多姓唐,南宋绍兴元年,即公元1131年,嵊州人唐长三,游山乐水,揽胜至此,见此地山重水复,峰回路转,梅潭琴泉,俯仰百变,不胜爱之,遂宅而居,仗剑开田,故得名唐田。
将近九百年繁衍生息,遂成大村落。
唐田村山高水长,在步行为主的年代,有两条著名的古道通达唐田村。
一条名叫栖霞坑古道,是著名的“唐诗之路”宁波段的重要一程,从奉化区溪口镇栖霞坑村,沿步道徒步上山,翻过南培岭,就来到了唐田村。
还有一条古道也通达唐田村,从奉化区溪口镇壶潭村,翻山至唐田,再至四明山区,或者前往栖霞坑,通常称为壶潭古道。
壶潭古道是每年深秋时节的赏秋热门线路,古道经过一片金钱松林,每逢深秋,树叶变黄落地,灿若黄金铺路,谓之“黄金路”。
四明山镇西南侧的青虎湾岗,海拔979米,是宁波市境内的最高山峰,被誉为宁波的珠穆朗玛峰。
传说这一带古时常有老虎出没,因此得名青虎湾,岗随湾名,故名青虎湾岗。
青虎湾岗北侧,有深山古村棠溪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青山、人家、小桥、流水、古树林。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就是棠溪村。
棠溪村四面环山,东溪、南溪两条小溪,从村庄的东面和南面在村内相汇,貌似“海棠一朵”,故名棠溪。
棠溪向西流往上虞方向,经隐潭溪,汇入剡溪,再入曹娥江而奔东海。
中国地理上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发源于宁波市奉化区和绍兴市新昌县交界地带的两条溪流,名字相同,都叫剡溪,方向却南辕北辙。
从剡界岭北去之水,通常称为嵊州剡溪,也称“北剡”,经新昌,过嵊州,汇入曹娥江,再入钱塘江而入海。
从剡界岭南来之水,通常称为奉化剡溪,也称“南剡”,出溪口,称剡江,在江口汇入奉化江,再入甬江而奔海。
棠溪村,以古树群而声名远播。
棠溪古树群依山临水,包括枫香、金钱松、玉兰、朴树、青榨槭、香樟、银杏等树种,据称37棵被列为省级古树,其中枫香树最多。
树龄最大的是几棵金钱松和枫香树,大约500多年左右,推算始植于明代嘉靖年间。
还有一批树龄200多年,始植于清代嘉庆年间。
最新一批的古树,大约115岁左右,栽种于风雨飘摇的晚清时期。
从棠溪往上虞方向前行,可以来到四明山镇溪山村。
溪山村,地处余姚和上虞、嵊州交界的三角地带,是余姚市最偏远的村落。
2009年,从四明山镇棠溪村通往溪山村的棠溪公路修通,在此之前,从余姚前往溪山村,需要通过上虞境内。
到达溪山村,主要是为了寻访白龙潭。
白龙潭非常隐秘,我来到溪山村,几经寻找,没有找到前往白龙潭的路,我只好请村民为我带路。
沿溪而上,峡谷之中,沟壑纵横,怪石嶙峋,仰望只能看到一道狭长的天空。
涉水、跨石、过木桥、攀岩,下雨天,路滑难走,危险重重,我带着摄影设备,一路艰难,险象环生,每每令我心惊胆颤。
这里属于还未开发的原始秘境,手机在这里没有信号,恍如世外之境。
历经崎岖险阻,渐闻瀑布声,瀑声越来越重,爬上一块巨石,白龙潭,豁然在眼前。
瀑布从山谷中喷薄而出,见头不见尾,果如白龙吐瀑,坠入潭中。
从溪山村往上虞方向继续前行,可以来到四明山镇悬岩村。
村后的罗成山,悬崖峭壁,岩石看似悬空,因此而得名悬岩村。
悬岩村原属上虞,距离上虞市岭南乡只有5公里,距离四明山镇却有18公里。
公元1853年,一个暴风雨的夜晚,一块比屋面还大的巨石从山崖滚下,穿村而过,房屋被摧毁,死伤严重,惨不忍睹。
之后的一百多年来,再未发生过悬石坠落的情况。
从村后的四明山地质公园观景平台,可以俯瞰悬岩村全景,余姚市与上虞区的分界线白龙潭峡谷,尽收眼底。
四明山地质公园,位于宁波余姚市四明山镇大山村的罗成山上,地质遗迹丰富、表现夷平面明显。
四明山地质公园近年也建成了观景平台,称为四明台。
四明台位处悬崖边上,呈半环状,观景平台边缘是悬空的弧形玻璃栈道,向下俯瞰,胆颤心惊。
“鹁鸪飞天”,是四明山地质公园的显著标志。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沧海桑田,将原本海底的石块顶了上来,一块巨大的单体石头,上面顶着一小块石头,屹立在悬崖边上,形似一只振翅欲飞的鹁鸪鸟,因此称为“鹁鸪飞天”。
“鹁鸪飞天”景观,当地人称之为“鹁鸪岩”。
亿万年来,这只鹁鸪鸟,振翅欲飞,却始终没有飞出来,是为庇护山下人平安。
仰天湖,与地质公园同属四明山镇大山村,海拔800多米,山巅之上的一个小盆地,仰天而望,故称仰天湖。
春日进山看满山吐翠,夏日来此避暑纳凉,秋日来此欣赏满山红遍,冬日来此赏雪看雾凇。
四季风景变幻多样,我曾三顾仰天湖。
仰天湖最为奇幻的景色,则是冰雪覆盖的寒冬时节。
莽莽雪原,银装素裹,堪比北国雪原,分外妖娆,仰天湖被冰雪覆盖,宛如童话世界。
然而此时进山的道路通常会被封闭,能够看到此等景观,机会实属难得。
鹁鸪岩水帘洞,因洞旁山谷中常有鹁鸪啼鸣而得名,也被称为宁波的花果山水帘洞。
我至今同样三顾水帘洞。
最寒冷的时候,就是鹁鸪岩水帘洞最壮观的时候。
水帘结成冰,形成冰瀑,蔚为壮观。
冰瀑之下,冰柱,冰花,冰球,冰雕,造型各异,大自然的杰作,精彩纷呈。
深秀谷,位于四明山国家森林公园接待中心旁边,密林幽境,深湖和秀湖两个人工湖掩映其中,宁静深秀,故名深秀谷。
举足腾云处,四明风光迤逦绵延。
四明山镇的镇政府所在地,名叫梨洲村。
明末清初著名的经学家、史学家、思想家、地理学家、天文历算学家、教育家黄宗羲,曾在四明山结寨抗清,著书立说。
黄宗羲一生著述非常之多,并且对四明山情有独钟,经常游历于山中,形成了一部方志体著述《四明山志》,这也是宁波历史上有关四明山这一浙东名山的唯一专志。
黄宗羲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人称“梨洲先生”,梨洲村,因此而名。
现在的梨洲村庙下自然村内,有黄宗羲纪念馆。
黄宗羲纪念馆旁的梨洲溪上,有一座单孔石拱廊桥,名叫镇东桥,始建于明代。
廊桥南端建有文昌阁。
黄宗羲纪念馆旁有一棵柳杉树,不知道树龄多少年,中空成洞。
2006年,村中玩耍的儿童点燃了树洞中的枯枝败叶,古树惨遭烧毁,幸好树在村庄边,没有殃及四明山区的莽莽林海。
村后的山头上,原有一棵高大的枫香树,突兀高耸。
有一天雷阵雨,一声惊雷闪电,山头的枫香树,被一道闪电拦腰劈断。
雷雨天不要到大树下!不信请看这棵被雷劈断的树!
被火烧毁的柳杉树和被雷劈的枫香树,残存的树体,村人并没有清除,而是一直保留着。
以此提醒世人,安全第一,预防森林火灾!雷雨天不要到大树下!
四明山镇岩下山村,有一处秘境,名叫青龙潭,地处岩下山水库和大横山水库之间。
青龙潭就在公路的尽头,岩下山电站旁。
青龙潭,地处悬岩之下,潭水碧绿,不寒而栗。
两潭相连,前面的潭水较浅,清澈见底,后面的潭水似有万丈深渊,潭水暗黑,深不可测。
岩下山电站建成后,青龙潭的地理风貌发生改变,上方被堵截,因此只有了深潭,没有了原来的瀑布。
青龙潭上方被堵截后,形成了一个小潭,站在两潭之间的堤干上,两边都是不可见底的深渊,恐惧突袭。
四明山区有四处秘境龙潭,分别为黑龙潭、白龙潭、青龙潭和黄龙潭。
所谓秘境,是指很少人看到,道路险远,至者极少,美景深藏。
青龙潭,就是其中之一。
从电站旁的小路,向下游行走几分钟,可以来到大横山水库边,这里有北溪电站,山水风情,外人少见。
大横山水库,因山而名,下游还有榧树潭水库、周公宅水库和皎口水库。
水库南侧就是风光如画的北溪村。
四明山之精华风光,就在四明山之核心四明山镇。
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