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安徽一33岁女子卖饼苦干12年给弟弟买房买车,声称等他结婚再考虑自己,11月25日,90后卖饼为弟弟买房女子称“等弟弟结过婚了再考虑自己”,据悉女子今年33岁,自19岁便开始学手艺卖饼,每天4点半起床到晚上11点左右睡觉,一天能做两三千张饼,最多一个月营业额可达10万块。但她无房无车,衣服几年没换新,她表示父母以后和弟弟住就先给弟弟买了套129平的房子,自己以后再买套小的。她也知道网友们对她的评价和议论,但她认为生活是自己的,不理解没关系。
看见这样的新闻,为不禁想到了电视剧里的“樊胜美”,女子的境遇可能没有电视剧那么夸张,但放到现实生活,自己早四晚十一,几年没换新衣,却在弟弟身上豪掷千金买下了一百多平的房子,这样的事情也让人匪夷所思。这是值得提倡的吗?她知道网友的评价,为什么却能坚定自己的行为呢?我们是该赞扬这种牺牲奉献精神,还是应该同情现实中的另一个“樊胜美呢?
女子这一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是什么呢?我注意到了新闻采访里强调的“弟弟好,爸爸妈妈就能开心,爸爸妈妈开心全家人就能开心”。这句话至少可以看出,女子虽然已经三十三岁,一个在普通大众眼里该有自己小家的年龄,还困在了自己的原生家庭里。因为弟弟好,爸爸妈妈就安心,爸爸妈妈安心,那自己似乎也得到了肯定,那么自己的价值似乎也得到了彰显。是的,因为自己作为女孩子的身份是一直不被家庭喜欢和认可的,因为女孩子是不配得到爱,也不配拥有幸福,但是如果能帮助弟弟,帮助家里从小捧在手心的男孩子,那姐姐的地位就不一样了,这时候,曾经得不到的,都可以通过取悦弟弟来获得爸爸妈妈的认同。讨好弟弟,其实也就讨好了爸爸妈妈。这和樊胜美无脑的将自己的收入全部补贴父母是一个道理,为什么普通人明显能够看出父母的偏心,同情樊胜美有这样的原生家庭的时候,转过头,樊胜美继续又将自己钱包里仅剩的钱给了无底线贴补哥哥一家的父母。因为自己从心底里觉得自己是无价值的,要获得任何,获得肯定,那就必须用钱去讨好,因为没有钱的自己是不配的。从这里看,其实姐姐和樊胜美一样,其实内心都是低自尊,只有通过讨好来获得周围的任何心里的不安才会暂时得到缓解。
但可惜的,电视剧里樊胜美的父母,并没有看到女儿的牺牲,他们甚至利用了女儿的讨好心理,不断变本加厉的向女儿索取。一旦女儿有了自主意识,他们马上会疯狂控制,通过语言贬低,打压女儿的自尊,或者直接控制女儿的经济。现实中,姐姐这样过度的牺牲,可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她是乐此不疲的,因为这种牺牲换来的情感满足是她梦寐以求的。但局外人其实更替她担心的是,当有一天,她遇到了那个他时,她的男友或者她未来的丈夫会如何看待姐姐的这种飞蛾扑火般的牺牲呢?她是否想过自己未来组建家庭,自己的子女们会不会不理解妈妈为什么把本应该可能属于他们的生存资源给了舅舅的孩子呢?这些答案都无从知晓,但是姐姐似乎在给弟弟买房的同时也献祭了自己的幸福。
我不能说,物质是最重要的,但是人在这世上走一遭,有了钱,有了资源,才能在这个人间游乐场体验更多的可能。当我们有了一定的物质基础时,记得一定要不断的成长,像杂草般野蛮疯长,阻断原生家庭的代际传递。原生家庭如果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不要怕,我相信其实每一代都在修复,一代修复不好,下一代人继续接力。心疼姐姐的牺牲,但尊重姐姐的选择,我们能做的可能就是努力去生活,爱自己,取悦自己,学会多多的善待自己。把安全感和经济掌握在自己手上,让自己不要成为下一个樊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