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一篇文中看到一段话,令我深思,大概是这样说:
接受教育和努力工作,就可以脱贫致富吗?
身处这个变化的时代,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在沉沦与逆袭中,是怎样的浮沉?一项由Johns Hopkins大学主导,记录了790个孩子的跟踪调查,向我们揭示了家庭出身遗传的秘密。在将近25年的调查中,这份研究跟踪了每个样本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至就业在各方面的表现以及他们的行为和心理状态,这个过程一直延续到他们成为28、29岁的年轻人。
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就整体阶层流动而言,被试儿童中50%的孩子,依旧与父母的处于同一社会阶层。即没有实现阶层的超越或下滑。穷者的后代依然贫穷,富者的子女仍旧富足。
只有33位出身于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实现了底层逆袭,在二十多岁时步入了高收入群体。而那些家庭本来就比较富裕的孩子,只有19位在成年后掉入了贫困阶层。
现在的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办公室的白领们自以为自己的表现优于自己的父母。其实这不过是经济结构转型造成的误会而已。
这让我想起了网上曾经流行的某一个段子:“那些在公司的格子间里面哼哧哼哧做ppt的那些人,和当年踩着缝纫机的女工们,其实没有本质区别。”
在这项调研中我们不难窥探到贫穷的宿命理论。但这宿命的背后仍然是有值得我们深思的因素的。
穷人家的孩子明明接受了高等教育,练就了一技之长,可是为什么终究逃脱不了重复父母的命运?
一方面,贫穷父母收入低,学历低,生存的压力占据了他们大脑的“带宽”,从而减少了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关注,孩子的大脑就得不到健全发育。其实,即使在父母高收入、高学历的家庭,如果父母依然被这样那样的事情占据了头脑,因为自己的忙碌而吝于与孩子沟通,同样会造成孩子的大脑发育迟滞。
另一方面,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只教给了他们知识和技能,没有教他们如何思考,如何认识自我,如何改变并塑造自己具有开放性与创造性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而他们只是在从小的家庭教养中、耳濡目染中承袭了父母的固有模式。穷人家的孩子很大一部分承袭了贫穷父母的穷人思维模式。
真正对一个人的人生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思维与行为模式。
孩子成长后的命运如何,背后其实都是父母的思维模式、行为模式、自控能力、学习能力和耐心程度的比拼,传统守旧、思想偏狭的父母,远比不上具有开放性与创造性的父母,专制暴躁的家长,远比不上开明平和的家长。而这些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和父母的阶层差异、学识水平和教育方式息息相关。
因此,你的贫穷不是宿命造成的,而是你从贫穷的环境中习得的思维与行为模式所致。
如果现在仍然处于贫穷状态的你想要改变宿命,并不难,去改变你的思维与行为模式。
作为家长,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我们的养育职责应是检视自己的思维与行为,着力于培养孩子更具开放性、敏锐性、创造性的思维与行为。
作为教师,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