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生很长,用来找一个人。
一生很短,只够爱一个人。
也许再不相见,心中常有你。
我经过的最大风浪,是和你的爱情。
江湖儿女,情深义重。
初见《江湖儿女》的宣传海报时,便被这短小的几句迷住。
心里还在暗自思忖着:为什么贾樟柯要将其取名为“江湖儿女”?他的“江湖”又是怎样的江湖?
常伴耳边的是“江湖险恶”,可却从未涉足。体会最多的,也就是武侠小说里的舞刀弄枪。
看金庸小说时得知,江湖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读古龙小说时知晓,江湖是,喝最烈的酒,恋最美的人。
而贾樟柯的江湖呢?是不是一身江湖气,然后一群人的义愤填膺,或者沆瀣一气?
在我看来,不是的。
贾樟柯的江湖,并非一群人的江湖,而是一个人的江湖。
一个人的儿女情长,一个人的情深义重。
在我看来,贾樟柯所描述的江湖,只属于赵巧巧一个人。
02
赵巧巧,一个深爱着郭斌(混混中的老大)的女人。一心想买一套房,和郭斌安定下来。
而郭斌一心想着他的“江湖”。
影片的前半小段场景,大多是恣意又疯狂的。郭斌“老大”的名头,让他很是风光,而赵巧巧作为他的女人,自是受人追捧和尊敬。
“烧香拜把、肝胆相照、纸醉金迷、纵酒狂歌”充斥着电影的前半段,“江湖”的浑浊和混沌也就此铺开。
本以为有着一群人的江湖,自是稳固,可当时代变化之时,很多东西也在悄然移位。
第一个转折是,二勇哥被人捅死。一群人愤慨誓要找出凶手,最后却不了了之。
后来,郭斌也在街头被人攻击,脚受了伤。
赵巧巧扶着郭斌去到一片荒寂的火山。
郭斌教巧巧开枪,说:“身处江湖,不是干掉别人,就是被人干掉。”
巧巧说:“我不想进入江湖。”
郭斌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从始至终郭斌所理解的江湖都是,地位和尊重,呼风唤雨和召之即来。
但赵巧巧所看到的是那一身的莽气和江湖味,情深义重,肝胆相照。
郭斌看重的是是江湖的面子和地位,而赵巧巧看重的是江湖的里子和味道。
重表面的郭斌,是苍劲又高傲的,只能处于云端,一旦落下,便会碎骨抬不起头;但重内在的巧巧则不同,是可上也可下,可高也可低,能屈亦能伸,坚韧又灵巧。
03
火山旁的那声枪响,将巧巧带入了江湖。从此,赵巧巧便成了所谓的“江湖儿女”。
一半是江湖,一半是儿女。
后来郭斌在街头再次遭遇街头混混袭击,命悬一线,赵巧巧为了救郭斌,拿着枪,扣动扳机,朝天开了两枪。
那凛冽的眼神,那开枪的霸气,将赵巧巧的江湖立起来了。
非法持有枪支,赵巧巧又独自揽下罪责,她被判五年。
五年是长的,因为赵巧巧心里等了一个人;五年又是短的,因为赵巧巧依旧没忘了她的那个江湖。
“曾经年少爱追梦,一心只想往前飞……浪子之所以成为浪子,是因为有家。”
对于赵巧巧来说,曾经年轻进江湖,一心迷恋江湖气……江湖之所以成为江湖,是因为有情。
03
郭斌被判一年,出狱后,没有一个兄弟迎接他,也没有一个人还识得之前的兄弟情义。
郭斌最后离开大同,去到奉节。
这意味着,属于郭斌的时代已然倒下,那个混混的市井气,也不再适应于新立起来的“江湖”。
而赵巧巧的五年,也未等到郭斌的一次探望。
出狱过后,赵巧巧马不停蹄地赶往奉节见郭斌,换来的是,郭斌早就换了心上人。
最后赵巧巧决然离开,回到山西大同。在这个过程,赵巧巧经历过被人骗,也骗过人,历经绝望,又树起傲骨。
如果说,监狱的五年让赵巧巧的江湖多了几分市井气,那么离开奉节的日子给赵巧巧的江湖添了几抹狭义。
这时候的赵巧巧在时代和人物的撕裂下,变得愈发刚强和坚硬,变得更加圆浑和大气。对于某些事情,她不再去刨根问底,而是仰起头颅去撕扯和搏斗。
回到大同,赵巧巧经营着之前郭斌手里的牌馆,那里烟火气十足,那里市井又粗莽。赵巧巧做着她的老大,在牌馆搓麻将,抽烟,招呼人。
表面上看,赵巧巧沦落成了如郭斌之前一样的人,实则这部分正是她温柔且有力量的存在。
她没有逃避,而是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呵护着自己的那个小江湖,不再有酒肉朋友,不再狂妄肆意,而是开始沉淀。
在我看来赵巧巧后续的沉淀,并不是学乖,而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霸气,这份霸气不是盲目的,而是沉静又有力的。
徐峥说,宇宙是最大的江湖,我们都是它的囚徒。
我想是的。在宇宙这个大江湖,所有的璀璨星辰,都会陨落;再大的起伏跌落,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笑和哭都是短暂的,唯有那份真心永恒。
04
后来郭斌因喝酒过多偏瘫,回到大同找赵巧巧。赵巧巧义气收留。
昔日的弟兄,不再奉郭斌为大哥,他成为别人口中的笑谈,随之而来的是嘲笑和轻蔑,是谩骂和白眼。
牌馆里依旧是那些人,依旧那般闹腾,依旧烟雾缭绕,依旧有关公……只是那群人不再是江湖弟兄,那个地方也不再是当初的江湖。
身份、地位、名利、虚幻,所有的一切犹如三峡的洪流翻了又滚,荡了又起,最后被冲刷得一干二净,淹没在时代的大流。
在那片荒凉的火山,郭斌问赵巧巧:“你恨我吗?”
赵巧巧答:“无情了,也就不恨了。”
郭斌追问:“无情了,你干甚收留我?”
赵巧巧迟疑:“江湖上不就是讲个‘义’字,你已经不是江湖上的人了,你不懂。”
贾樟柯没有刻意去拷问《江湖儿女》中形形色色的人性,而是通过时代将那些改变和丑陋糅合,也许他更关心的并不是江湖到底是怎样的,而是怎样守住自己的那个江湖。
以当年在火山那声的枪声为宣言,郭斌将赵巧巧带进江湖。时隔多年以后,他们再一次回到相同的地方,郭斌早已不是江湖人,而赵巧巧却守着那份“义”,行走于江湖,成为真正的江湖人。
那份义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珍贵,但于赵巧巧而言,却像一根刺,立在骨肉里,不能折。
❤
看完电影,我第一闪过的感悟是,赵巧巧,你那个才不是江湖。
可转念,她那怎么又不是呢?
赵巧巧的江湖,是她一个人的江湖。
赵巧巧的一生就是一个江湖,江湖味,江湖气,江湖情,江湖义。
江湖义气少,儿女情长多。好在赵巧巧守住了属于她自己的小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