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今天看了今日头条的一个视频“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这个视频主要从一个女孩本科转到计算机专业,却因为没钱买电脑的故事展开,因为没钱,潜意识觉得这件事不可能完成,干脆不去了解电脑的相关信息,于是面对困难时就形成了惯性思维。

这种惯性思维的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该视频的作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误区定式。”

什么是误区定式呢?

所谓误区,就是用未知的信息去计算达成目标的困难,而定式就是将行动局限在想象之中。

回想自己过去的经历,一遇到困难就觉得自己无法做到,一而再再而三地逃避退缩,最终活在恐惧中,不断自我设限,对生活感到无力。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老师要求我们在课堂上做duty report,结果却非常糟糕,甚至增加了自己的心理负担,造成了恶性循环。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因为自己没有形成解决问题的完整思路,比如接到任务后我并没有认真考虑如何将这个任务做好,脑袋里面没有清晰地流程路径。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被恐惧控制住了,陷入恐惧无法自拔,把那些本来应该用来准备的时间用作了自我斗争,产生了无止境的内耗,结果可想而知了。

那么究竟如何打破这样的人生误区定式呢?这个视频的做法给了我一些启发。

首先,要了解做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然后调研,看看其他人怎么做的。比如,当我不知道怎么做时,可以网上查找资料或者咨询他人,以免让自己陷入无助中。

其次,明确目标后把它当作成长的突破口,一步一步行动实践,拿到反馈,并调整,这样就不会局限于想法的定式约束中。

最后,可以多花心思跟其他人的作业对比,取长补短,再优化自己的思考体系。

这样一步一步地行动,不光可以完成那次duty report的作业,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件事打破误区定式,这就是迈向厉害的第一步。

何为厉害?就是能把想法付诸行动并坚持执行的人。对于有的人来说,这非常简单,但对有的人来说,这比登山还难。这种认知上和执行上的差距就在于是否打破了误区定式。

改变自己最快的方法就是去做你害怕的事情。就以我上面这个例子为例,害怕做duty report的表层原因是对未知的恐惧、自我怀疑、不够自信等等,其实这背后的底层原因是误区定式,没有掌握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

那么该如何破解呢?一言以蔽之,培养自己结构化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一种很多人都意识不到,但对很多人都影响一生的重要能力,它总共分为四个步骤。

看到这个步骤我一下明白自己焦虑的原因了,因为做事没有章程,脑袋一片浆糊,而这四个步骤给我目前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启发,也指引着我接下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第一:问题拆解。暂时抛开不可能的思想,直接了当的思考,我要怎么做才能达到目标?站在这样的角度思考问题,你可以用到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第二:消除未知。接下来就是对每个小问题进行未知信息的消除。很多问题我们之所以觉得困难是因为陷入了思维误区,习惯性的用未知的信息去计算达成目标的困难。当消除了所有信息的未知性后,你就已经跳出了这种误区。

从“我不可能”到“我该如何”,而这是培养自信最最重要的核心。只有你先了解一件事,你才有勇往直前的勇气。

第三:成本风险。到了这一步,我们已经突破了思维误区,但是要突破误区定式,我们还需要具体的执行。在执行前,还需要考虑这件事的可能性, 也就是基于已有信息与问题进行成本与风险的测算。了解成本,接受风险。

第四:步骤分解。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必须走出一种思维怪圈,也就是设定目标后,一味的闷头努力,让自己看上去很用功,却往往事倍功半,毫无效率而言。这是典型的时间导向思维。一个基于长时间轴的目标,其反馈周期很长,导致我们的耐心与信心不断被消磨。

在前三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时间导向,转变为目标导向,也就是把要完成的大目标拆解成无数个小目标。

目标由大缩小后,反馈周期缩短,而密集的反馈会帮助塑造多巴胺回路,沉浸于小目标带来的反馈。

这四个步骤究竟如何具体应用呢?以我写《正面管教》课件为例,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时,心里很慌乱,不知如何下手才好,下意识觉得很难,不想思考,总想逃避,或者复制粘贴别人的文章,草草了事就行,这就是拿到任务后不知道如何拆解,不会将大问题拆解为小问题。

觉察到这样的做法不对,于是跟同事交流了思路,将不可能这种思路转变为我该如何这个思路。她给了我很多启发,比如跟实际生活结合,用故事性思维写真实的案例,要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来等等,将一个不知道怎么办的大问题拆解成了很多小问题,知道这些具体问题后,我内心开始变得坚定起来了。

后来针对这些小问题,我开始寻找突破口,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不知道如何描述案例,就去研究故事性思维的写法;不知道如何构思就向人请教写作的底层逻辑;不知道如何反思精进,就学习结构化复盘,这样一步一步地将要解决的小问题想法找到应对策略,消除未知。

通过成本风险分析,我这样做付出的是时间的积累,伴随的是能力的增加,没啥风险,最大的风险就是被领导纠错,拿回来反复修改,时间精力投入成本大,这是跟我成长的终极目标相符合的事情。

所以综合考虑,这是一个值得长期投资且有长期价值的事,明确了这一点后,我就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动力。

最后一步是步骤分解,将大目标分解成小目标,再逐一突破。这个点我做得不好,因为我是以时间维度计算的,缺少反馈。

现在从“以终为始”的思维模式出发,将大目标拆解为小目标,每天的任务以小目标为导向,做完每天的任务后就复盘反思,增加了反馈的周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进步与不足,通过每天复盘,还可以针对具体原因找到突破口,不光提升了本质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提升了做事的效率,这样每天都沉浸在小小进步的喜悦感与成就感之中。

就这样,一个原本看起来不怎么完成的任务,到这里已经变成一个个具体可执行的动作,唯一的要求就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做就行了。

之前对于自己将要完成事情的思路模模糊糊的,通过这个视频的学习,让我意识到培养自己结构化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性。现在开始清晰自己那些零零碎碎的想法了,就像一个拼图,能将那些小小的想法拼凑成一个面了,虽然图片还很粗糙,开始形成了一个雏形,接下来就是好好的完善与精进课。

当然,这一切还只是一个开始,相信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刻意练习,最终能将这种思维方式内化于心,形成自己思考的能力,并提升做事的效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