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德洪录》
一个人在静坐中有所体悟,于是请教先生,先生说以前看到的都是大家在知识见闻上用功,虽然给大家讲知行合一,但都只是说说而已,没有真正的践行,就没有实际的意义,心都在外面,所有就让大家静坐,锻炼收放心的功夫。开始感觉不错,时间长了,很多人就会产生喜静厌动,还有些人专门去寻求奇妙的感觉,这是走偏了。先生说,只讲致良知,只有良知清澈,不管是在静处体悟,还是事上磨练,良知的本体无所谓动静,这才是做学问的主旨。
静坐不是为了求静,一旦求就不是了,阳明先在不断实践中发现,只有致良知三个字,没有任何问题,不是一个概念,是反复摸索中发现的,不需要怀疑,就是依良知而行,去私欲,存天理,致良知。
有人说,做功夫时,想内心的良知时时在,不间断,但一遇到事情时就做不到良知时时在了,投入精力在事上周旋又不得致良知,应该如何是好?阳明先生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对良知的认识还不够透彻,依然把良知和做事分开成为两件事,有了内外之分,当有了内外之分,就已经不在良知上了,已经不在心之本体上了,在私欲上了,在有所求上了。致良知的功夫不要心急,认准良知的主旨,踏踏实实用功,自然会认得透彻,而且这个功夫不分内外,心和事他们是合一的,一体的,当领悟到这一点时,就可以在每个当下,做每件事的时候,同时致良知,而且,先生说如果不能在功能上悟到这个诀窍的话,是无法把心充实,悟透无法仅靠聪明才智获得,必须让内心的私欲消融,没有私欲,这又必须在事上磨,所以真正的致良知绝对不是靠聪明才智,是需要真正的下功夫,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去私欲,存天理,不断的在事上磨炼,当内心私欲完全没有了,良心清澈的时候,就自然会悟透事和心是一体的。
先生把“命、性、道、教、义”完全统一起来,从高的角度来说,都是一回事,道有多深,树就有多高,道就是良知,知道怎么做,就知道成败。良知是我们的名师,真正的老师不在外面,而是自己的良知,良知是对错是非的终极标准。立圣贤之志,依良知而行,为祖国奋斗。
今天的内容真的是逐字听逐字打出来,因为在打字的过程中,不断理解博仁老师把传递的阳明先生的真谛。自己之前静坐了一段时间,但是没有坚持住,10月份又重启了静坐这项功课,更准确的说为了能让自己不跑神,我最近是在做静坐冥想,有一些提示音跟着,虽然有声音,但依旧也会跑神,现在开始接受这样的状态,先坚持做起来,形式不重要,时间长短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能坚持下去,持续坐下去,静坐不是为了求静,而是让自己可以放松下来,沉下来,不太浮躁。在做每件事上都致得良知。我是很容易关注细节,关注每个字的含义,但其实像阳明先生所说,从高维度来看,很多都是一回事,道有多深,树就有多高,致得良知,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良知是对错是非的终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