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每日一句经典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二、译文
孔子说:“富有和显贵,这是人人都想得到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去获得,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但如果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君子是不会逃避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不会有哪怕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即使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行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做。”
三、内容解析
义利观
孔子承认追求富贵是人的本能欲望,但他强调获取富贵必须遵循“道”,也就是要通过正当、合理、符合道德规范的途径。比如商人,靠诚信经营、公平交易积累财富,这就是以道得之;而如果通过欺诈、掠夺等手段获取财富,即便能一时富有,也是不被认可的。
同样,面对贫穷与低贱,也不能不择手段地去摆脱。一个人不能为了摆脱贫贱而做出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例如不能为了谋取高位而阿谀奉承、出卖朋友。这种义利观体现了道德原则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追求物质利益时要坚守道德底线。
仁德的重要性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孔子认为仁德是君子的核心品质,是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的根本所在。如果一个人背离了仁德,即便拥有了财富和地位,也不能被称为君子。
“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进步强调了君子时刻都不能背离仁德。“造次”指的是匆忙、紧迫的时候,“颠沛”则表示流离失所、困苦的处境。在任何情况下,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君子都要坚守仁德。比如,在国家动荡、人民生活困苦的时候,君子依然要坚持自己的道德原则,尽力去帮助他人,而不是只顾自己的安危和利益。
孔子的这段话为人们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准则,教导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要注重道德修养,始终坚守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