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不仅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在贵州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考察讲话如同一盏明灯,为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指明了方向,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绽放的绚丽光彩。
贵州,山川秀丽,民族众多,文化底蕴深厚。从“龙场悟道”的知行合一到西江千户苗寨的万家灯火,从海龙屯土司遗址的沧桑石阶到遵义会议会址的红色印记,每一处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特殊记忆,是中华民族完整性的生动体现。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等待着我们去挖掘、去传承、去创新。
“村”字招牌的打造,是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精彩实践。在贵州,从台江县的“村BA”到榕江县的“村超”,从海南文昌市的“村排”到湖南湘阴县的“村甲”,这些生于乡村、长于乡间的“村”字头文体活动,如同一股股清泉,滋润着乡村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与活力。它们满足了农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的向往和追求,最大程度地释放了乡村的情感张力、内生动力和首创精神。就拿“村超”来说,当中场休息哨声响起,汉、侗双语的《唱支山歌给党听》引发全场5万名观众大合唱,这种现代足球与传统民族文化的融合表达,兼具生命感染力与艺术表现力,让人们在感受体育激情的同时,也领略到了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文旅融合,让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肇兴侗寨,侗族大歌的悠扬旋律回荡在山谷间,蜡染工艺的精湛技艺令人叹为观止。村民们身着民族盛装,用热情的歌舞欢迎着八方来客。这里,古老的村落、传统的建筑、独特的民俗,都成为了吸引游客的亮点。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村民们不仅增加了收入,还增强了文化自信,让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在传承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文旅融合也为乡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游客的增多,乡村的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产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农家乐、民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游客提供了更加舒适的住宿体验;特色农产品和手工艺品成为了畅销的旅游商品,让村民们的腰包鼓了起来。同时,文旅融合还促进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城市的人们更加了解乡村,也让乡村的人们开阔了视野,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路漫漫其修远兮”,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还很长。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贯通产加销,融合农文旅,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我们要继续深入挖掘和传承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让它们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要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村”字招牌,让乡村成为人们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让中华民族的特殊性与完整性在乡村振兴中得到更加充分的展现。
让我们携手共进,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书写更加绚丽的篇章,让乡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