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写过一篇《你为什么要运营一个微信公众号并持续更新?》,里面讲述了运营这个公号的初衷和一些意义。我在里面写到:
直到今年,我重拾阅读的习惯,感受思考的快乐,获得内心宁静的时候,我发现利用公众号写字是一件很有趣的事。等这个公号有点起色了,我应该会重新想个名字。
那时,公号名字还叫homeDad,逐渐觉得这显得太小家子气了,年近四十,不该光想着做个好爹,而是应该想着怎么样做个好人——怎样成为更好的人。
现在,公众号名字已经改成了吻火者说。因为,我觉得已经有一点点起色了,不仅仅是这个公号获得了原创和赞赏功能,而且,随着不断地写字,我觉得这件事越来越有趣了。
为什么会改成吻火者说?
因为生命之火终将熄灭。在归于黑暗之前,我们应该善待这火焰。如若全身投入其中,反而会有身在此山中的局限。我想,最好的方法大概是站在人生的边缘,接近它,欣赏它,亲吻它。人生不过如此而已。
今天,写下这篇《我为什么要运营一个微信公众号并持续更新?》,作为重启公众号以来的一个小结,写给自己,献给爱人。
这个公众号,作为我成长时光的储蓄罐,自去年重启以来,已经存了73篇文章。
我相信,这些文字的威力会越来越大,若干年过去后,再重温这些,可能会恍若隔世。在我感觉陷入困境之时,利用这个公众号,记录下自己的感悟所得,借此有了一种仪式感,度过了那段非常时期。
这个公众号,将伴随我的一生。甚至于,很可能也将陪伴我儿子的一生——如果腾讯还在,微信仍然坚挺的话。
即使微信消失了,也一定会有一种比持续更新公众号更好的方法来记录我们的蜕变。
我们的命运与成长,它将一一见证。
============
01 输入与输出
完善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需要我们终生学习
============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并曾经一度以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我。只是,随着这段时间并不算频繁地更新公号,我才发现,当初年幼的我,实在是蠢爆了,深刻地体会了什么是“眼高手低,志大才疏”。
阅读分两种,一种是获得型的资讯类阅读,一种是提高型的理解类阅读。
资讯类阅读是看读得懂的东西,只能作为消遣而已。而为了增进理解而阅读,则是必须要进行的且不一定能轻易看懂的东西。
只有能够提升认知,改变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我们需要通过理解类阅读来持续地获得知识,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满足于得到一个数据或者信息,记住更多的资讯。
《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提到阅读有四个层次:
1.基础阅读、
2.检视阅读(系统化略读)、
3.分析阅读、
4.主题阅读(比较阅读)。
前两个层次应该在我们初中毕业时就已经掌握的;第三层分析阅读是特别追求理解的,要求阅读时能提出许多系统问题,最迟也应该在大学毕业时完全掌握;最高层次的主题阅读,是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
做主题阅读时,阅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相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的书都谈到的主题,但只是书本字里行间的比较还不够,主题阅读涉及的远不止此。借助他所阅读的书籍,主题阅读者要能够架构出一个可能在哪一本书里都没有提过的主题分析。因此,很显然的,主题阅读是最主动,也最花力气的一种阅读。
很多人都知道读书有好处,嘴上说要多看书多学习,但其实他们只看自己喜欢的内容,只接受和他们自己相同的观点,阅读并没有让他们进步。他们看事情不客观,不相信科学的理念,靠想象判断是非。爱评论别人,喜欢不了解情况妄下结论。
相当部分的人们,在从学校毕业后,就没有了阅读习惯,或者恢复到基础阅读的层次。这从今日头条庞大混杂的读者群那些群魔乱舞的评论中可见一斑。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跟大多数人一样,观察到的是偏倚,感受到的是枷锁,意识到的是失望。
持续地思考,输出,逐渐让我觉得力有未逮。况且,在上大学之后,特别是工作以后,我的阅读几乎停滞,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继续言之有物?可以说,非专业性的理解类阅读,对于我来说,已经停止了n年了。
我并不想单纯的为了发文而写,我也有微信上的好友在努力地做一个自媒体淘金者,整天想着爆文,洗稿,伪原创来获取巨量点击以赚取广告费,而且貌似也有着不错的收入。
从小,写文章对我来说形同呼吸。我可以在一天之内写上十篇拥有“真情实感”的文章,且每篇都可以被老师当做范文得到赞叹。可是,这样的文章,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想真实地记录我的思考与感悟,一个人需要不断学习反省才能不断进步,这曾是我坚信的概念,只是在过去的十年里面,我几乎忘记了它。
这几个月的写字,让我明显觉得自己有所变化。
写作是最好的老师,需要我们反省总结,也需要输入。没有输入的输出,只是暂时的。前期可能会有源源不断的想法涌出,那是因为活了几十年,多多少少总有些领悟。如果坚持输出一段时间,持续输入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思考能力有多么的不够用,表达能力有多么的差劲。
有些事情暂时想不清楚,需要重新回到输入的状态。因此真的有了“三日不读书而觉面目可憎”的感觉。
就以《如何阅读一本书》为例,我早就拥有了这本书,之前也翻过,但是看不进去:里面枯燥的概念让我觉得在现实生活中毫无实用价值,现实繁杂苦累,有这时间还不如闭目养神。
但是,在我持续更新公号表达自己这段时间之后,对于知识的渴求让我恢复了之前的阅读习惯,这才又一次用实践证明了吸收前人智慧的重要性和巨大的好处。
文章写出来,是给自己看的,但也不仅仅是为了给自己看。
之前我想给大家看,是想求得答案,求得理解,得以解惑。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其实在厘清问题的同时,已经有答案了。那么,这个时候分享的目的,就是想让大家看了能有一点点收获了,毕竟是心血之作。
当一篇文章写完,对我而言,其实就已经阶段性收尾了。写作的过程让我享受其中。在过程中,有思考,有体验,有感悟,也有收获和进步。这些本身就充满了乐趣。而这篇文章会对读者有何影响,已经不受我控制了。
人并非理性生物。人们由情感驱使,被偏见支配,傲慢和虚荣又常常蒙住我们的双眼。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充满了困难,我们不停地修订和增补一些必要的概念,证伪和丢弃那些错误的不必要的概念,就是为了能把这个世界看得更清楚。
上学的时候,你问老师一个问题,他会回答你,如果你还是不懂他的话,可以再问他问题。然而,当你成家立业独自拼搏时,如果你问生活一个问题,你就必须自己回答这个问题。当你提出问题时,只有等你自己做了思考与分析后,才有可能找到答案。
寻找答案的过程可能会很曲折,很无奈,甚至于很痛苦。
凭借自己的心智活动,对一件事情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体会,要冲破重重迷雾,就像是破茧而出的新生。
而很多人为了逃避这些不适,干脆就直接在生活中放弃了提问和思考。
而我,目前侥幸还有点时间有点精力来亲吻生活这团火焰,那么,希望我这“火中取栗”的过程,能让更多的有缘人看到,大家一起成长。
去分享的时候,一个人会停下来思考、回顾、总结,通常会尽心力把自己体会感悟中最精华的部分毫无保留地表达、呈现出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总结与表达、输入与输出方面能力的提升。一次经过充分准备的真诚分享,会带给分享者成长。我受益良多。
我在《人到中年,何以解忧?》写过:
而学习最好的方式之一,就是把你理解的东西写出来讲给别人。所以忍不住,又得来写点东西。某种程度上来说,每一个写作的人,他所关注的,是他的写,而非你的读。他从自己的写作中,已经完成了思想的重建,内心的宁静,精神的涅槃。
关于这个概念,我现在仍然觉得其正确无比。
人类也许是地球上最尴尬的物种,长期的进化使人类站到了生物链的顶端,但是每个人在出生的那一刹那,居然与其他动物站在几乎同样的起点上,心智要从零开始进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并不是一开始就能称之为“人”的。
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学习,将人类历史所创造积累出来的文明吸收并且融会贯通,才能成长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海明威说:“人生最大的遗憾,是一个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人到中年,知道想要什么却已经无法重新来过,这就是所谓的
我已经找到捷径,可惜早已身不在起点。
作为一个身在途中的人,希望我的所感所想所写,能对旁人有一点点启迪。
今时今日的我,理应写出符合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层次的文字,我在努力中。
我相信,他人今日所承受的,他日我必将承受。同样的,今日我所遭遇的,可能明日你也会碰到。
当然,每个人的起点不同,有些人的地板是另一些人的天花板。
分享观点难免会让身处更高层次的人觉得你是在卖弄,而我自己也经常有献丑的感觉。但是这些都无所谓。分享总有价值,能让自己更加系统性总结成长,也有可能帮到别人,何乐而不为?
所以,看这些文字时,你如果感觉是在俯视,那么,欢迎你留言评论,不吝赐教,我向你学习。
============
02 焦虑和成长
所有的人,都有一段焦虑的时光
============
人们普遍焦虑,普遍认为学习重要,但是普遍没有意识到洗脑比洗脸要迫切要更有意义。
有一些人解决忧虑的办法是表面上的学习,比如在得到app上付费订阅课程,但却从不看它——得到的打开率大约只有30%左右。 这些人以为花了钱的东西就已经属于自己了,生活忙碌,无暇思考,只能花钱买心理安慰。
但仔细想一想,你会发现,任何外部的行为,都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的焦虑。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大脑,是大脑中那些思想碰撞所产生的涟漪,以及之后产生的行动。
有意义且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改变自己。人这一辈子,其实一直在改变自己,从牙牙学语,到舍生取义,跨度之大,这中间需要太多的改变。
这个世界没有义务给你正反馈。只有时间,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公平。无论是腰缠万贯的巨贾,还是破衣烂衫的乞丐,一天都是24小时,没有任何区别。
可是,任时光流逝,稍有懈怠,我们就会发现,自己一直就没有变过多少。
人,理应不断地学习,就像车需要不断地加油,否则,很快就会失去前行的动力,陷入迷茫。如果你之前还见识过一些优秀与美好,那么,这种迷茫很快就会变为焦虑。
中年危机其实是一个借口。有中年危机的人,应该几乎可以肯定他以前一定有童年危机和青年危机,如果始终通过寻找借口来逃避改变,以后一定也会有老年危机。
而我们大部分人之所以没有感觉到那么多危机,是中年之前心智未开完全,没有感受到而已。所有的麻烦,一直就在那里,要么被别人给解决了,要么自己运气好,侥幸逃脱。
可是,运气不可能一直好下去。
年轻的时候研究这个世界上的一切,到中年的时候以为已经把这个世界都看透了,却发现还有一个人远远没有看透,那就是——自己。
到了中年,当人们自以为掌握了世界,沾沾自喜凭着惯性生活时,才突然发现阴影之中那些蠢蠢欲动的假恶丑的龌龊小细节,才突然发现生存环境的恶意与残酷,才突然发现自己的欲望和能力之间,还差了一个王健林或是干爹。
人生最痛苦的就是突然发现真实的自己,是那么的软弱无力,甚至于丧失了保护自己的能力,以往那种事不关己从容不迫的谈吐经验感悟,在真实的自己面前显得那么不堪一击。
致命的是:当你逐渐适应了惯性生活,你所曾经拥有的擒龙伏虎之技,带你来到此时此地成为此样之人的能力,也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凭借着惯性滑翔了若干年,不止是没有进步,更重要的是丧失了更上层楼的可能性。
虽然从表面看上去你似乎没怎么变,但原来那个充满朝气活力的你,已经驾鹤而去,心中缺乏理想,眼睛里失去了光芒,空剩下一副躯壳——我现在大概明白了高二班主任的口头禅的含义了。
当我们完全独立地面对这个冰冷的世界时,才发现真实的自己,更加反衬出丑陋的真切。
人生本就处于重重危机之中,并不会因为你突然发现或感受到而有所增减。
就像天空中的繁星,你看或不看,看到或是看不到,它们都在那里,唯一的区别是你和太阳之间的相对位置不同而已。
完全没有必要在夜幕降临,被黑暗吞没时,陷入恐惧而无法自拔。当太阳出现时,一切风和日丽,笑靥如初,生活依旧美好。
出现问题时,心怀光明,想办法解决就可以了。多找出一个名词来解释自己所处的窘境,对于摆脱烦恼并没有任何帮助。
如同高晓松所说:那些声称被应试教育毁了的人,不应试也会自毁。同理,那些声称陷入中年危机的人,其实早就身处危机之中。这是一个客观存在,发现了这个事实,没有任何意义。
国人普遍被动消极,因此祥林嫂和阿Q广泛存在。
我在《有一个土豪朋友是什么感觉?》写过:
我们最大的危机是生活的惯性,自我的束缚,内心的恐惧。
只有终止生活的惯性,摆脱思想的羁绊,战胜了内心的恐惧,才可能获得人生最珍贵的馈赠: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在《坚强的游戏》写过:
我们最需要恐惧的,是恐惧本身。只要你选择不恐惧,那么,就真的没有什么值得恐惧的事情。
负能量是地球上产生怪兽的主要原因,你这一生,会像奥特曼一样,击倒无数的怪兽,而你现在,还很单薄,还需要修炼。完善自己,只争朝夕。
那些脑中有着清晰、必要、准确的概念之人,那些持续成长的人,绝不会感受到有中年危机,因为,他明确地知道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知道危机无处不在,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对于这个世界而言都是一件小事,只能依靠自己解决。
人生就是如此,人生也不过如此。
他们不断地快速解决着所遇到的危机,绝不抱怨,一刻也不停留,以至于旁人看上去他们似乎从没遇到麻烦一样。
他们承认这个世界和生活中一直都有痛苦存在,人们没有必要喜欢这些痛苦,但可以建设性的接受,从而不让自己烦恼,能够更好的处理问题。
生活中蕴含着很多乱象,人来人往埋下了很多很多的雷,现在只不过是没爆炸—— 但肯定会炸,早晚而已。这些雷若是不小心被谁点爆了,恐慌必然大面积爆发。在触雷之前,先行寻找到防护铠甲,才不会事到临头手足无措。
这个寻找铠甲的过程,我们称它为”成长”。
通过解决或接受巨量的麻烦,这些聪明人,获知了游戏人间的真谛,获得了开启人生加速器的钥匙。
真实的自己是人生种种的不幸堆积而成。生活需要想象力,把极为平凡的经验变得美丽和伟大。
自古以来,人类最大的困惑,就是不了解人自身。最困难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
并非是事情本身使我们感到焦虑,而是我们对事情的想法导致了焦虑。我们可以阻止焦虑感的发展,因为控制自己不切实际的想法,远比控制其他任何事情要简单得多。
生活本身充满了意外,并且总是意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世界有不幸的事情发生,尽管我们希望不要发生这种事情,但是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事情绝不该发生。我们将努力去接受现实,在可能的情况下去改变这种状况,在不可能时学会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
焦虑本身没有任何好处,只能带来负面影响。
过去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现在的烦恼是无济于事的,但是将来的尴尬也许是可以避免的,如果现在的行动没有出错的话。换言之,为了避免将来的尴尬,必须在今天采取正确的行动。
我们所面临的今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过去。可是,时间的固有属性决定了被它穿透的一切都将凝固成历史,无法改变。无论后悔的程度多么强烈,都无济于事。
时间是一把刀,它在我们的脸上刻下了皱纹,但是,也把我们刻成了一朵花——褶皱多的花,更美。
世事没有完美,万物皆有裂痕,而那裂痕,正是光透进来的地方。人的生活质量高低,人的悲喜转换,往往由观念决定,一念之差,就是天堂与地狱的距离。
人类的不幸,在于他们往往会编造一些非理性的恐惧,自己吓唬自己;而为了应对这些恐惧,他们还会做一些非常愚蠢的事情。
忘记中年危机吧,这并不是人到中年后的必然经历。人生是一段旅程,生活的质量在于人内心的感悟。
亲吻生活,打败焦虑,浴火重生。
============
03 正确地思考
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
一个人应该有足够的智慧去认识世界才有可能获得快乐与幸福。认识世界需要观察,更需要思考。对世界有了真正客观的认识,才有可能以出世的态度来入世,找到自己的位置,确立适合自己人生观和价值观。
就像阿尔伯特.艾利斯所说:
我们不是被邀请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生活本身并没有意义,而是我们给了它意义,我们赋予生活意义的方法是,决定什么是我们喜欢的,什么是我们不喜欢的,什么是我们特殊的目标和目的,从而为我们自己选择了意义。
学习的基本途径是:体验,试错,观察,对它们进行补充的,是阅读。
除了试错,观察,阅读之外,思考,正确地思考,才是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知识的主要手段。
人类的思考离不开对因果关系的分析,人们根深蒂固的认为因果关系无处不在,而大多数情况下,事实也确实如此。
人人都能思考,但并非人人都会思考。不同的人,思考的结果千差万别。
因果关系分析往往并不像看上去那么简单,人们也常常由于因果关系分析错误,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且不自知,竟然莫名其妙地做出错误的决定,走上错误的路。
举个例子:
非洲某土著部落,长期与世隔绝,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总结出一个治疗发烧的良方:捉尽可能多的虱子放到病人身上。
为什么会发展出这样一个处方?这是他们观察、思考的结果——他们发现,只要人一发烧,他身上的虱子就会变少,便由此认定虱子数量的多少,决定了一个人健康的程度。
但实际原因是:一个人发烧,体温升高,寄宿在病人身上的虱子对高温感觉不适,纷纷逃离。
我们可以把这当成一个笑话来看,但这也说明了现今社会上为什么那么多看似奇葩的现象总是层出不穷——那也是人们观察思考的结果,只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雄鸡一唱天下白。这个作为文学修辞是意境深远可以接受的,但如果真的以为是公鸡叫醒了太阳,那就太幼稚了吧?!
正确的思考,就是要求我们具有分辨是非因果的能力,遵循客观规律理解社会。
如果在我们生长的过程中,总是拿着结果来评判遭遇,这是本末倒置无用可笑毫无意义的。
摘自《又见禅师——什么是生命中的核桃?》
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对我们每一个人的认知来说,是相当主观的,都基于我们各自对这个世界的理解。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受到自我经验的局限,而这也是经验主义局限的根源所在。摆脱自我经验局限的难度有时是无穷大的,很多时候我们根据自身经验完全无法想象他人的经验究竟是什么样的。
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客观的思考,那么我们认知中的这个世界,将和实际的世界差别越来越大,长此以往,被主观意识蒙蔽的人们,会发现只要将想法变为行动,打击就随之而来,甚至于是暴击。
正确的思考方式,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练习。人的大脑是可以进行复杂的训练的,按照李笑来的说法,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大脑控制自己的大脑。我们用大脑进行思考,而我们的思考方式和结果,其实受着以往思考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今后的思考结果和方式。
我在《今天,这个号通过了原创认证,谈些感想》写过:
我们每个人对这个世间的看法,都只是自身从所偶遇的极其有限的样本,对这个无量无尽世界的猜想与推测,没有人能知道全貌。
要想更多地了解世界,我们只能拼命地探索。就像游戏中的小人,生命伊始只是围着一个破巢,要想住得更好,发展更快,就必须面对周围那无尽的黑暗,以身为烛,探索世界,点亮尽可能大的领域,获得更多的已知。
所以,当你看到一个傻子时,你要相信,蠢货不是一天炼成的,你也不可能轻易的改变他。同样的,当你仰望一些大神时,也应当想到,他们付出的脑力与心血,你也不会轻松地成为他们那样。
人生如此短暂像彗星划过暗夜,当你暂时还不知道何为正确的思考,如何正确地思考时,至少有一点,不会错,尽力去做——爱,爱自己,爱别人,爱你的至亲之人。
我在《爱与哀愁简史》曾写过:
浮生若梦,只有爱,才是生活中最真实的东西,只有爱,才能让我们生命的线索不致中断。
在《<太空旅客>,一个亚当夏娃共创伊甸园的故事》写过:
任何一段爱情,两个人的结合,本身就是影响了对方一辈子。区别是,好的爱人,相互成就一辈子,恶的爱人,相互毁了一辈子。人这一辈子,注定要遇见一些什么人什么事,然后他的人生就彻底改变了。每个人,都有可能曾经迷失在陌生的港湾,重要的是,两人在一起,能够持续幸福下去。
和有情人做快乐事,管它是劫是缘。
在这里,我还要继续补充一下,即使用最物质的眼光来看,爱,是所有成功的起点,也是我们这一生最好的投资。
作为一个凡人,如果和生活中的至亲之人都难有一个和谐稳定的关系,那么,将很有可能整日陷入情绪的负面,难以有所作为。
苏格拉底说过:娶到一个好妻子,你可以得到幸福;娶到一个坏妻子,你会成为哲学家。这里面的逻辑可能有一点点问题,有些片面,坏妻子和哲学家很可能是互为因果关系的。但是,也确实说明了妻子和幸福确实关联度极高。
如果不幸福,你将整天思考生存还是毁灭,坚持还是放弃。相对于多彩生活而探究这些很单一的终极疑问,这一生就过得太悲催了。
如果不幸成为哲学家,基本上会拥有一个消极的人生——我似乎很少知道有生活阳光,态度积极的哲学家,他们的最终结局多是精神失常。
一个美满的家庭,有如沙漠中的甘泉,涌出宁谧和安慰,使人洗心涤虑,怡情悦性。
所以,在你还未明确真正的目标之前,先用尽所能,处理好你和你的亲密关系,这是人生一切可能的基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感想还有很多,关于家庭,关于孩子,关于事业……有些已经想明白了,有些还要继续想想。这类文字写起来很不轻松,也不可能在一篇文章中讲述完全。
如果各位觉得我的文字还有一点点意义的话,敬请期待,欢迎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