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层油藏的"气举新解":吐哈油田一项技术突破背后的能源突围

在我国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克拉2气田的深层油气藏正以每年数百万吨的规模向外输送能源。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些埋藏在地下6000米以下的"黑色金子",过去因开采难度极高,曾让许多常规采油技术望而却步。8月22日,中国石油吐哈油田传来好消息——其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创多级阀连油气举2.0技术,在塔里木克拉2-13井完成现场试验并取得突破。这项被称为"深井采油利器"的技术升级,不仅为我国深层油气开发提供了新方案,更标注着我国在油气开采装备领域的一次重要跨越。


01 深层采油的"老难题":压力与成本的博弈

如果说浅层油气藏像地表的"浅水池塘",深层油气藏则是藏于地下数千米处的"高压暗河"。以塔里木油田为例,其主力气藏埋深普遍超过8000米,地层压力可达150兆帕以上,相当于每平方厘米承受1500公斤的压力。传统的"单级气举"技术虽能通过注入高压气体辅助原油举升,但面对如此高压环境,地面注气设备需承受极高压,不仅设备成本高昂,还存在安全风险。更棘手的是,随着井深增加,单级气举的效率会大幅下降,部分超深井甚至因"注不进气、举不出油"被迫限产。

"就像给深海鱼缸换水,普通水管压强不够,必须换上耐高压的特殊管道。"吐哈气举技术中心工程师打了个通俗的比方。此前,吐哈油田曾推出多级阀连油气举1.0技术,通过连续油管与气举阀的组合,将地面注气压力降低30%,但仍无法完全满足超深井需求。如何让技术再"深"一步?这成为摆在科研团队面前的必答题。


02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升级":2.0技术的"中国方案"

面对深层油气开发的"压力测试",吐哈气举技术中心的科研团队选择从"工具革新"和"工艺优化"两端同时发力。他们首先瞄准了气举阀这个核心部件——这是控制气体注入和原油举升的"开关"。过去,国产气举阀在50兆帕压力下容易出现密封失效,团队通过材料优化和结构重新设计,研发出连续油管专用气举阀,不仅能在50兆帕高压下稳定工作,寿命还提升了2倍。

在此基础上,团队进一步升级了连续油管与气举工作筒的连接工艺。以往,连续油管与井下工具的连接靠螺纹紧扣,但在超深井中,高温高压会导致螺纹松动。科研人员引入激光焊接和特殊密封技术,让连接部位的抗拉强度提升了40%。这些看似微小的改进,最终汇聚成一套"全能型"技术体系:多级阀连油气举2.0技术已形成与3种尺寸连续油管配套的12种气举工具,可适应不同井斜、不同温度的复杂井况,技术指标经国际权威机构评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03 从"试验成功"到"规模应用":能源突围的"接力赛"

8月22日的现场试验中,克拉2-13井的多项指标验证了技术的可靠性,为超深井开采提供了更高效的解决方案。但这只是起点。吐哈气举技术中心已与塔里木油田油气工艺研究院、克拉采油气管理区等单位加强合作,将持续跟踪试验井的生产动态,开展技术分析与评价,为后续扩大试验规模奠定基础。

吐哈油田的多级阀连油气举2.0技术的突破,不仅打破了国外同类技术的垄断,更让我国在超深井开采领域拥有了自主可控的"技术底牌"。未来,随着技术在不同区块、不同类型油藏的适应性优化,我国深层油气开发的"技术工具箱"将更加丰富,为国家能源安全注入更强劲的创新动能。

从实验室到试验井,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升级,这项技术的背后,是科研工作者"十年磨一剑"的坚持,更是我国能源行业"自主创新"的生动注脚。当深层油藏的"气举新解"不断涌现,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能源的"深潜力",终将被更多"中国技术"激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