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吧。从小学起,我们就可以背诵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古诗了。老师一定会告诉我们说,这是陶渊明主动辞官后心情大好写的诗,表明自己热爱田园生活。
只不过,闲来无事看了一丢丢诗词的我,好像发现了陶老的另一面。在这里我先给大家打个预防针,我看的古诗词很少,所以知识面也不广。觉得写的不好的话,我一个人躲在角落瑟瑟发抖就行了,大家记得对我笔下留情哈。
众所周知,第一段的古诗出自归园田居(一)。不巧的是,我又读了归园田居(三),这是怎么写的呢“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喂喂,说好的在南山看菊花呢?你怎么种庄稼了,关键是庄稼种的还不好。陶老,看来你要向农民伯伯多多请教啊。中间四句写的是早出晚归的务农生活。最后一句是“但使愿无违”。为什么我读出来了一点点后悔的意思呢?农民的劳作繁重,习惯读书当官的陶老偶尔觉得吃不消也可以理解。
不过,还有更加有趣的事,让我觉得教育孩子这件事果然是个千古难题。
那首诗名字叫“责子”,内容呢,我给大家写出来“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说一下,陶渊明五个儿子,小名分别叫做舒、宣、雍、端、通。本来我觉得,五个儿子嘛,不是还有一个好的吗。后来再仔细一看,三儿子、四儿子一起被数落了。
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读完“责子”后,我那么不厚道地笑了呢。
其实,写这篇文章呢,并不是要贬低陶老,而是想要告诉一些和我一样刚刚开始读诗的人,不要觉得诗词文雅而望而生畏;不要因为诗词枯燥无味而半途而废。
其实,当我们用心品读诗歌时,自会因为磅礴的壮景心潮澎湃,也会为女儿的侠骨柔思感动落泪。我们可能还会发现平时以为不可攀附的诗词名家其实是个逗比。还会发现曾经遥不可及的文字慢慢会在我们笔下生花。
最后呢,愿大家都可以写出自己心中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