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沟通
沟通一直都是孩子与家长遇到的最普遍的问题,家长与孩子常常会因为沟通不畅而让亲子关系紧张。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这种负面情绪会越来越严重,有些孩子会叛逆和反抗,有些孩子则选择沉默,越来越孤立,甚至离家出走,引起一场家庭风波。
究其原因,往往是因为家长采取了错误的沟通方式,常见的错误类型有以下几种:
1、质问型(质疑孩子的行为和选择)
例如:学习这么差,你说你天天上学都做了什么?
影响:影响孩子的自信和自立能力;
2、责备型(责备孩子的错误行为,并刻意放大意义)
例如:被老师罚站了吧,谁叫你早上不起床迟到!
影响:对家长产生厌烦心理;
3、讽刺型(对孩子的行为不屑一顾,用对比、辱骂等方式批评)
例如:就知道玩,长大了能有什么出息,你看看隔壁的小明学习多认真!
影响:影响孩子的自信和自立能力;
4、威胁型(用其它利益来威胁孩子达到要求)
例如:下次再考不好,我就把猫从窗户上扔出去!
影响:更不愿意和家长沟通,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很多家长会在不经意间采用错误的沟通方式,比如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怎么这么久还没做好作业?”
“不好好吃饭,下午就别想出去玩儿!”
“真是猪脑子,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对!”
“弄坏了吧,早就跟你说过不能那样弄,活该!”
“你要再不走,我就先走了啊”
……
那么,我们要如何好好沟通呢?
【倾听、接纳、鼓励】
倾听和接纳孩子的感受和情绪,例如:“妈妈去上班,宝宝很舍不得对吧”、“玩具坏了你一定很伤心”、“这次没考好,你也很难过对不对”……
当沟通不起作用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小游戏来打破亲子间的僵局,重新找回联结。
比如袜子大战,或者奥特曼打小怪兽,让孩子在游戏中放松,感受到父母的陪伴与关爱。
针对年龄稍大一点的孩子,可以选择“真心话大冒险”这样的游戏,通过配合与观察,了解孩子的想法,发现孩子不愿意说的秘密,然后有针对性的来疏导。
二、情绪
有些孩子情绪暴躁,甚至变成“熊孩子”,也是家长的大烦恼。而坏情绪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家长的批判和限制。
家长:用成人思维批判孩子的行为
↓
孩子:失去表达情绪的自由
↓
结果:寻找错误的情绪表达方式
【一离二吸三凉水】
面对发脾气的孩子,家长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冷静,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一离:“闭上嘴,迈开腿”,离开让你生气的孩子或者现场;
二吸: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放松,深呼吸,或者冥想;
三凉水:用凉水洗脸,也可以喝凉开水,帮助恢复理智;
当自己的情绪调整好之后,再去面对孩子。要让孩子学会控制情绪,首先要让他们认识不同的情绪,家长在平时的沟通中,可以多使用一些描述情绪的词语(如图所示):
我们也可以通过讲故事、听绘本、看电影等方式,在孩子识别情绪的基础上,重造契机,让孩子通过其他的角色宣泄自己的情绪。
对于低龄儿童,我们可以把家庭相册拿出来,让孩子辨认照片中的人物情绪;
对于稍微大一点的儿童,可以选择角色扮演、编台词、喜怒哀乐秀等小游戏来引导。
三、树立自信
和熊孩子相反,有些孩子不自信、胆小,家长们也十分着急。
究其原因,大多是因为孩子在行动时没有得到家长的正面反馈。
比如孩子失败的时候,家长一味地批评和否定;孩子成功的时候,认为应该谦虚,或者忽视,这都是负面反馈。
当孩子失败的时候,他的内心就会充满挫折感,而家长的批评和否定,会让孩子更加没有行动的信心。
而怕孩子骄傲、忽略问题,特意弱化对成功的鼓励,将重心放在了告诫、批评孩子上,同样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挫败感。
【失败EPH:鼓励+练习+帮助】
EPH方法,就是当孩子失败的时候,用鼓励(Encourage)+练习(Practise)+帮助(Help)的方法,让孩子重拾自信。
例如:孩子考试没考好
鼓励:没关系,这个成绩已经不错了;
练习:这个题目虽然比较难,不过平时多练习一下,也是可以做对的;
帮助:还是做不出来的话,可以随时来问爸爸妈妈;
【成功FFC:感受+事实+对比】
在孩子成功的时候,我们需要FFC方法:感受(Feeling)+事实(Fact)+对比(Compare),来激发孩子行动,鼓励孩子的自信心。
例如:孩子这次考试成绩很好
感受:你这次考得不错,妈妈为你感到高兴;
事实:这都是你平时努力的结果;
对比:和上次成绩相比,进步很大,不过还有一些进步的空间;
除了语言上的表达,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行动来增添乐趣和效果,例如“小红花奖励机制”。
让孩子参与制作和设置,当小红花达到一定数量并满足规则时,给予相应的奖励,会让孩子更加深刻的体会到行动的力量和成就感。
四、小结
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勇敢、更聪明、成绩更好、甚至是更完美。
但家长们仔细想一想,每一次孩子的哭闹和发脾气,都真的只是孩子的错吗?
其实不全是,也许是我们的不理解、不够耐心,或者说处理方式不恰当,从而加重了问题。
“别哭了”、“烦死了”、“能不能懂事点”、“多大了这个还不会”、“笨死了”……这些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会给孩子带来多少压力呢?
如果我们能多从自身找问题,更加了解和接纳孩子,相信困扰我们的问题也会少很多。
改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积累的过程,好在,我们已经开始改变……
注:本篇文章内容均来自熊猫小课《亲子教育》部分章节,特此声明;如有兴趣学习,可直接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