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读《新的一天》,我想诗中一些情感的衍生我还是可以体会的。因为我也曾度过一个多月的流水车间,被称为站立的“兵马俑”,我与里面的工人阿姨交谈过,她们心里是否悲苦我无从得知,只知道他们的表情是麻木的,目光是呆滞的,也是被生活所迫的,她们的幸福时光莫过于中午休息的一个小时,吃过饭,坐在我们学校青黄不接的操场里晒太阳。她们淳朴的脸上也会溢开笑容。在木制门窗的加工厂房里,这里空旷,没有沉寂,机器的轰鸣声此起彼伏,打磨木头的声音滋滋滋。贴门的纹路表皮,一定要严丝合缝,被刷胶的门框在那里死寂,然后被抬走,一道道工序过后它们被车装,直到在富丽堂皇的酒店目睹一个个油光满面,大肚便便者来此高消费,这与他们在诞生后目送他们泥沙俱下的“亲生父母”打工者,不可比较,否则诸门皆抱头掩面而泣。
我负责的工序包括打磨,刷胶,贴皮,上板机器加工,还有几天装车。一天十二个小时,100元钱,在12年年底,一个月3000块钱的工资,对一个学生而言是可观得。每天早起早睡,寒冬凛冽,在自己的大学校园里以这样的身份度过的一个月。终身难忘,深一脚浅一脚的踏雪去厂房里列队等待点一个属于自己的“名字符号”。在空气里充斥着的灰尘乱舞,不过一个小时,便沾满尘土,下班后都争相用“吹气管”除尘。我对同学说,在这里打工时间再长些,的得尘肺病。可是这里的工人不减反增。时隔四年多再来忆起此事,竟是苦难少许,欢乐诸多,和同学度过的这段难以忘记的岁月竟成了一笔体验生活,同甘共苦的宝贵财富。我想我的同学他们也不会忘记。我们是远离了这种打工生活。可是时下这种打工者何止千千万万。当断指铺满整个长江三角洲,当血水染红长江,当订单整堆工业厂区,当无数的工人一个个雕塑似的站立,当白班夜班循环往复,城市的车水马龙,纸醉金迷与打工者所处的环境形成极大的反差,他们内心的悲苦只能愈演愈烈。而打工诗人,以文字这种载体形成的文学现象,是记录当代打工者的诗史。这部分的群体他们却不能够代表全部打工者的内心世界。他们是当代下的“虱子”,反生的惊艳。我们阅读,纵然同情满腹,却无法改变他们的现状。不过这种感情的寄托,情绪的载体抒发形式特殊却也是极好得。至少他们还可以发泄,还可以在行尸走肉的机械工作里有写诗带给他们的欢愉与感动。一个时代的造就是有历史缘由得,这种阶级的存在也是无法改变的。有生就有死,命运有时是难以改变的,那些改变命运的人只是少数,而大部分人还是继续踽踽独行。那我们究竟以怎样的视角来观看,以怎样的思想来对待我们的时代,社会,工作乃至生活。我想还是坦然视之比较好。一切的喧嚣会在夜晚沉寂,一个个走动被碾压的血也终会被阳光蒸发掉。一具具尸体,一座座坟茔,还是会不断的被叠加,化为粪土。穷富皆“独善其身”竟真的是当代人的明哲保身,时代造就的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