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蛙》:解决棘手问题的最上乘方法是,静观其变,顺水行舟

大家是否都会有这种心理,就是当出现问题时,就迫不及待的想要解决。

否则就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总觉得有石头堵住了胸口或者是有根针扎入心里一样难受。

莫言的《蛙》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么多年来,我总结了一条经验,解决棘手问题的最上乘方法是:静观其变,顺水推舟。” 

面对问题和困境,我们往往会紧张焦虑,但这种情绪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问题。

静下心来能让人更容易找到问题的根源,也能有时间去评估各种可能性,并顺势而为地制定应对的策略,提高成功的效率。

01

先别急:把事儿看清楚再说

古人常说 “三思而后行”,遇到事情出现状况,不要一味地往前扑,先把来龙去脉捋清楚,能少走冤枉路。

众所周知,明代王阳明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但他还是一位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军事家。

正德十四年,王阳明途经丰城时得知宁王朱宸濠叛乱。虽无兵权且遭追杀,脱身至吉安后,他先分析宁王起兵的上、中、下策,决意逼其采用下策。

他故意让宁王截获假信,谎称朝廷派48万大军已至,又假称要等宁王离南昌后截击,还策反其谋士,同时劝降其士兵,以此拖延时间。

最终,王阳明组织3万人马,用 “围魏救赵” 之计打下南昌,设伏活捉宁王,43天平定叛乱。

就如《孙子兵法》里的 “先胜而后求战”。先看清局势、算准胜算,再动手才是稳妥之道。

沉下心来剖析对方的核心诉求是什么?阻碍其发展的关键环节在哪里?是否存在被忽略的内在联系?

摸清症结后调整应对策略,问题往往能迎刃而解。遇事沉住气看清本质,远比盲目行动更有效。

02

跟着来:顺腾摸瓜找办法

做事蛮干不如巧干,顺着事物的规律发力,往往能四两拨千斤。

老子在《道德经》中曾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正是对顺势而为最生动的注解 —— 水看似柔弱,却能因势利导,穿石破堤。

1927年,教育家陶行知在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之初,面对村民不愿送孩子上学的困境,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村民,而是先组织学生帮村民插秧、请校医义诊。

当信任建立后,他才顺势引导:“孩子们读书,将来能算清田租、看懂药方”。最后成功让农村的孩子也可以上学。

最后,陶行知通过找到教育的意义和村民的认知框架中的支点,最终实现了 “让农村的孩子也可以上学” 的目标。

跳出 “非此即彼” 的对抗思维,就像行船者懂得借风势而不是逆着浪头前行,农夫知道要顺应时节而不是盲目去耕耘。

得先看看事情卡在哪儿了?对方最在意的是啥?顺着这些关键处下手,才能一下挠到痒处。

03

别硬扛:等准时机再出手

时机不到时硬撑,只会白费力气;等风来的时候扬帆,才能事半功倍。

晚清名臣曾国藩围剿太平天国时,曾在九江遭遇惨败,水师几乎全军覆没。

他羞愤得要投江自尽,被部下拦住后幡然醒悟:“势不可为,强为之必败。” 

之后他不再硬拼,转而整顿军队、囤积粮草,静静等待时机。

直到两年后,太平军内讧、元气大伤,他才率领重整后的湘军卷土重来,一举攻破天京。

《菜根谭》曾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时机自有其节奏,等得起、忍得住,才能在关键时刻一锤定音。

就像生活中劝和朋友吵架,当场硬劝只会让双方更激动。

不如先各自冷静,等过两天两人气消了,再找机会说:“其实他那天说的话,我知道不是故意针对你。”往往一句话就能解开疙瘩。

硬扛的是情绪,等的是人心转圜的时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