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瀛奎律髓》卷15暮夜类中,七言律诗仅仅选录了11首,当然还是少不了诗圣杜甫的作品。
杜甫被选录的三首诗,第一首前三联写景,后二首前二联写景,后面则以抒情议论为主。这三首诗的景物,无不带有诗人悲凉的情感色彩。即使不看后面的议论抒情部分,只看景物描写,也会被感染。所以王国维说,景语即情语。
一、杜甫:阁夜
岁暮隂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鼔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揺。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几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前三联都对仗。首联虽然是工对,但在语法上是不同的:催-短景,短景是催的宾语;霁-寒宵,寒宵是“霁”的时间状语,。
前三联写景,有实有虚,第三联景中夹有议论。这种萧飒凄清的景物描写,透露出杜甫的悲情。
这首诗大约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当时四川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吐蕃侵袭。而杜甫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均已经故去。
所以结尾有“卧龙跃马终黄土”的感慨, 用诸葛亮公孙述的典故,表述自己与朋友,征战的敌我双方,世上的一切英雄或者凡人,最终都会归于黄土。那些曾经发生故事、情感、回忆,终将寂寥消散。
方回点评颔联:
三四东坡所赏,世间此等诗,惟老杜集有之。
五更鼔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揺。上联有声,下联有色,人间战伐争斗的悲壮,自然界的雄奇阔大,在这个冬夜里令诗人百感丛生。
颔联这两句似乎纯写景,但南宋词人周紫芝在《竹坡诗话》中分析说:
凡诗人作语,要令事在语中而人不知。
余读太史公《天官书》:“天一、枪、棓、矛、盾动摇,角大,兵起。”杜少陵诗云:“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盖暗用迁语,而语中乃有用兵之意。诗至于此,可以为工也。
周紫芝说,杜甫的这两句诗出自司马迁《史记·八书·天官书》。 表面写景,其实有用兵之意,所以颈联引出“野哭千家闻战伐”之句。杜甫作诗,脉络或明或暗,环环相扣。
二、杜甫:暮归
霜黄碧梧白鹤栖,城上击柝复乌啼。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南渡桂水阙舟楫,北归秦川多鼔鼙。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方回点评说:
自是一种骨格风调,又自是一种悲壮哀惨
前2联写景,风凄月白,柝响乌啼。景语即情语,把景物描绘得如同一幅阴惨惨的黑白画,自然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
后2联感慨抒情:南渡没有船,北归战火未息,我年过半百,何处是归宿呢?今夜面对凄风惨月,明天无处可去,还在这里继续杖藜看云吧。
这首诗中有很多不合律之处,是一首拗体七律。这类多处不合律,但音节上仍自和谐的诗,被称为吴体,杜甫的吴体诗除了这首《暮归》,还有《崔氏东山草堂》、《晓发公安》等名作。
三、杜甫:返照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惟高枕,絶塞愁时早闭门。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先看看方回的点评:
想必先得三四,故以返照命题,翻字、失字,诗眼也。
方回说,老杜可能先有了颔联(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然后在添枝增叶,写成这首七律,所以题目为颔联的前2字:返照。上联的翻、下联的失,为一句之诗眼。
诗眼,指诗句中起到动词作用的动词、形容词甚至副词等。例如故国犹兵马,犹,即犹有之意,作谓语动词用,就是一句之眼。
又如这首诗的第一句:楚王宫北正黄昏,正,即正逢之意,也作谓语动词用,和下联的“过”对仗,也是一句之眼。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这种句子有两个谓语,即两个诗眼:入、翻;拥、失。
主语是前2字,返照入江+(返照)翻石壁,归云拥树(归云)失山村。每句各有两组主谓宾组成,主语相同,后一组的主语被省略了。
这类句法有时候前后主语不同,也可以省略,例如《秋兴八首》中:日绕龙鳞+(我)识圣颜,前一个主语是日,后一个省略的主语是我。
也有前后主语相同,但是都被省略了,例如《冬至》中:(我)杖藜+(我)雪后临丹壑。
这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是常见的律诗章法。
结束语
诗中意象的选择,往往带有诗人的主观情感色彩。
而围绕意象所使用的动词、形容词、修饰语等,更是如此,例如:野哭,夷歌,声悲壮,影动摇,风凄凄,短景,寒宵。
好比一部电影的画面,阳光明媚与月黑云暗当然感受不同,会影响观者的情绪,这种情绪,就是诗人自身的情绪,他通过景物的描绘传导到读者的心里。暮夜类题材的作品,更容易传导这种情绪。
结束时,依照惯例作七律一首为今天作业,《再过池州游齐山平天湖》:
重过齐山日影昏,平天湖色动诗魂。潮平曲渚疑无径,月上遥峰似有村。
武穆练兵曾驻马,樊川纵酒亦留痕。霜头照水人依旧,不觉浮生去似奔。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