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要有多深

最近看到一个说法,如果把我们比作一台计算机,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输入、输出。最大的问题在于每天输入远远大于输出,或者说是每天的输出严重不够。读书、看电影、学习是输入,写作、交流、释放能力这是输出。足够努力的人输入自然是不用担心,但没有输出,就没有真正的产出,所以我想,最好的状态应该是输入和输出基本持平,当然不一定是每天持平,一段时间内持平即可。

先前一段时间对自己的自律能力感到不足,于是开始刻意锻炼这方面。每天制定严密的计划,特别是针对“输出”做了针对性的计划控制。将每日要完成的任务分成四大类:

  • 又重要又紧急的
  • 重要但是不紧急的
  • 紧急但是不重要的
  • 不重要也不紧急的

这四类任务分别用1、2、3、4来代表,基本按照这个顺序去执行,特殊情况调整2和3的顺序。计划的执行整体平稳,轻重缓急也有了层次。
但是——面对的最大的问题是完成度。
每天的可利用时间加起来是差不多的,但是每天的效率差距超出我的想象。当时总结经验认为是,我一天的总的精力是一定的,但是每天分配给每项任务的是不一样的,哪怕这项工作每天进行的时间差不多,但是精力分配的程度不一样多,产出量就差很多。


image

《深度工作》的副标题叫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其实每天筋疲力尽,感觉精力被榨干了时躺在床上,头脑仍是清醒的,仍是可以思考的。但是这时的思维能力都大打折扣,是精力的不足,或者说是身体上能量的缺失制约了脑力的发挥?
这是必然的,晚上躺在床上,头脑仍然可以思考,但是却不那么高效。加之主动性已经被精力消散统统带走。反过来想,与其思考如何挽救这点脑力,还不如思考精力充沛时的输出是否能够满负荷高效?
书中写道:

心理学家荣格(Carl Jung)在一个名叫柏林根(Bollingen)的村庄建起了一座简单的二层石头房子。荣格苏黎世 开展忙碌的演讲和心理咨询工作,没有时间进行长时间静默状态下的思考,更没有完全没打扰的写作、思考时间。他会定期回到自己的石头房子,进行 深度工作。</br>

荣格的深度工作是真正高强度的深度工作,非常贴切书中对深度工作最原始的定义:

深度工作(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我们无法搭建自己的石头房子,甚至无法拥有长时间的 深度工作时间,长时间处于 肤浅工作状态。

在极度肤浅的状态下度过足够的时间,将永久性降低自己深度工作的能力。

看到这句话让我对之前的工作状态产生了恐惧,顿时阅读这本书也变得更加专注了。
书中介绍了深度工作的是多么有价值、多么有意义,同时介绍了深度工作的几个准则:

  • 工作要深入
  • 拥抱无聊
  • 远离社交媒体
  • 摒弃浮浅

当然建立深度工作机制的方法不能仅仅依靠书本来完成,书中介绍的几种方法大多也不适合我。掌握了原理,明确了方向即可。相比于其他工具书,这本我认为格外有用,没有大碗的鸡汤呈上,只是给了个箭头,深度要自己去挖,要多深,自己去试。
我每天拥有的大块的不被打扰的时间主要有三块:

  • 早5:30~6:30
  • 中午12:20~14:20
  • 晚22:00~23:30

合计有4个半小时,所谓宝贵时间,剩下的时间均为零散且极易被打扰的时间。当然这高效的4个半小时利用率最高的还是晚上。早上不一定起得来,得靠高度自律和意志力,中午会被 午睡恶魔所困扰,如果白天工作较累,晚上精力就不一定跟得上。浮浅工作全部交给这些宝贵时间之外的时间去完成。
如此这般这段时间对深度工作法进行了尝试,深度工作后的高度满足感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方法还在进化,自己的深度还是要靠自己去探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办公室同事相邀去同事家吃烧烤。有买菜的,有买饮料的,有买……当然也有去帮忙的。因开家长会,我未能去帮忙。家长会后,...
    蒹葭essay阅读 162评论 0 0
  • 1. 一一喝芝麻糊时把芝麻糊撒在了马桶里面,于是她一直说外婆洗马桶。因为上一次是外婆帮她洗的马桶。然而今天外婆并不...
    康康recording阅读 190评论 0 1
  • 自从有记忆以来,你就是父母的骄傲,兄弟姐妹的榜样,家族的希望,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所以,在以成绩为核心价值观的学...
    素云公子阅读 310评论 0 0
  • 你还有梦想吗?如果有,你的梦想是什么? 小时候,我们都有大大的梦想:长大要当科学家、要开飞机、要……我小时候的梦想...
    小中医左左阅读 16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