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个说法:“在极端环境下,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反而效率更高。”
在天文观测中,为了避免一些信号的干扰,天文望远镜往往都建在地广人稀的地方。虽然天文望远镜可以通过遥控观测,但天文学家也必须经常进行实地观测和检修。
北京天文馆有一个天文望远镜建立在高海拔的西藏地区。到了高海拔,人的大脑就会缺氧,思考效率大幅降低。天文馆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老师去西藏地区检修天文望远镜,在那里接了个电话,别人问他:吃了没?在平时看来很简单的问题,在高原地区则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接受信息,处理信息,然后输出信息。半天才回了句:吃了。事后,这名老师就告诉别人,最好谁都别打电话,有什么事下山再说。
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而天文望远镜又是这么昂贵的设备,于是检修望远镜形成了一个工作方法:最好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别想这临场发挥随机应变,因为在极端和高压环境下,人会进入“应激反应”,大脑前额皮质会被降低能量供应,大脑思考就是会慢一拍,甚至只剩下本能反应。在那种情况下,临时处理信息和问题,搞不好就会添乱。所以高原检修天文望远镜时,最好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而且最好把问题和解决方案先写在本子上,照着做。如果遇到较为复杂的事时,就加派人手,提前做好任务规划和安排。
极端环境下,就是不适合临时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是提前做好备案,被自己的计划牵着走。
回想起曾今在医院照顾生病的父亲那段时间,医院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算的上高压极端环境。周围都是类似的病人,或者也在化疗,或者刚做完手术,充斥着生与死,与病魔斗争的痛苦,照顾病人的劳累,对于我这个小年轻来说,无时无刻不承受着压力。当时也就是没有提前做好准备,而是想着去医院遇见问题解决问题,结果就是什么也没做好,精神状态极差。
而后来不知道忽然想通了“锚点”这个概念,然后每天即使在医院也要看30分钟的书。每天就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做好照顾工作的前提下看会儿书。想尽一切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反而后来有条不紊的度过这段时光。
但绝非仅仅如此,有时候生活就是不给机会让你提前做准备和做计划,或者说生活的“强奸”说来就来。这时上面这句话应该换成:在极端环境下,尽快找到最本质和关键的问题,只盯着这一个问题看,只解决这一个问题!
还是自己的经历,某个极端环境下(具体不方便说),你不得不落入到某个环境中,周围的人都想尽办法欺辱你,不仅从精神上折磨你,还想夺走你的资产,你又不得不虚与委蛇,无法逃离。而且,在这种环境下会发生什么根本无法预料,也无从做出准备。
但现在回想起来,我还算机警。首先就想明白了第一点,不能在这种环境下歇斯底里的怒吼或反击,那样在当时的环境中只会收到更大的伤害。而且就好比《留侯论》所写的“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挺身而斗都没什么好下场,而“胯下之辱”才是最优解。
然后又想通了整件事的关键,自己唯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尽可能的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一切情绪上的不必要都要压制,熬过它。
极端环境下,多余的思考都是费劲的,临场发挥这个词,越思考越感觉不切实际,即使是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能都需要事前的积累和准备。
面对某些突发情况下,大脑如果如果要从一个陌生的环境中重新提取信息、处理信息、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思考行为本身就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更别提在极端环境下,大脑的应激反应会占据大量能量。根本做不到如此随机应变,反而会添乱。
而提前做好准备,甚至是预演,在面对预料中的情景时,就好比从大脑的“硬盘”中调取预演好的信息和处理方式,按照曾经设计好的“程序”,一步一步完成。这就是最又效率的方法,而不是重新接收,重新处理,随机应变。
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解决那一个问题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