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且不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部影视作品如何,其主题曲《知否知否》着实情深悠长、韵味浓厚。此曲还登台了央视的《经典咏流传》节目。
但是此曲的歌词除了借词李易安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外,还有填一段词。
网上对填词释义颇多,更有人对词不屑,认为牵强附会,表面图个押韵,实则不知所云。
我们先看看词。
一朝花开傍柳,寻香误觅亭侯。纵饮朝霞半日晖,风雨着不透。一任宫长骁瘦,台高冰泪难流。锦书送罢蓦回首,无余岁可偷。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面半段填的词真的是没有深意、牵强附会吗?
李易安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在此不说,尝试着解析一下前半段词。
一朝花开傍柳,寻香误觅亭侯。
<花开傍柳时节,伊人寻香,误觅亭侯>
<一个“误”字,已暗示故事的结果>
纵饮朝霞半日晖,风雨着不透。
<前半日共饮朝霞共沐日晖>
<后半日的风雨却琢磨不透>
<亦指感情、人生的前后半段>
一任宫长骁瘦
<宫长说音阶中的宫长羽短,骁瘦指战马的骁或瘦>
<伊人已和亭侯分开,伊人独守弄乐,亭侯沙场远征>
<任它宫声长、羽音短,沙场战马骁或瘦>
<都已经不重要了>
台高冰泪难流
<孟姜女登台望夫典故>
<伊人登高台、望夫归,意冷心寒至有泪难流>
<有解此处化用“高处不胜寒”的,实难苟同>
锦书送罢蓦回首,无余岁可偷。
<时光荏苒,又是一封锦书送罢,蓦然回首,发现岁月已无几>
在以上背景下,再借词李易安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作补充,在叙述完故事后将画面突转,将时间拉回至其间的某个雨疏风骤后的早晨。
昨夜雨疏风骤,料想海棠花已不堪摧,应是花落无几,正如自己的遭遇一般。
试探性的问卷帘人,她却道依旧。
经历骤风后的海棠花,卷帘人又怎能体会得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啊!
当初易安居士问卷帘人的时候,不也正是此意吗?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故事凄美委婉、情深动人。
歌词素雅婉约、意深情浓。
曲调婉转悠扬、韵味厚重。
好听的不仅仅是旋律,更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