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狗狗这种动物,我是喜欢的,并且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情感。
众所周知,狗狗的“狗设”———长相可爱,对主人忠诚,智商高,活泼好动…,又时时陪伴主人,不嫌贫爱富,不以貌取人,比某些个人类厚道多了。
记得小时候,家里养过一只,农村里养犬和现在城市里不同,不用报备,不用植入芯片,也不用打疫苗、穿衣服、勒绳,更没有宠物医院里林林总总的各似物什儿,比如给狗狗美容、理发,吃专门的狗粮…,商业眼光和开发力度好大呀!真可谓狗狗全产业链、一站式服务。
农村里养狗狗不比城里,谁要是把一条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名犬”带到村儿里,准会招来节俭朴实的乡人一顿数落,———“狗狗都比人会享福了”,“自己都邋遢懒的要命,还养狗,真是不知道姓啥呐”。
村儿里狗狗的获取,基本靠街坊邻居和亲朋好友,知道谁家狗狗要下小狗了,就自己提前预订,一窝七八只,早来的可以挑选,你喜欢花色多的,他喜欢纯色的,审美观各不同类,来的晚的,就只能在剩下的小狗狗中随意选一只啦。
农人养狗的初衷也不尽相同,有看家护院的,有给小孩子当玩物的,也有独居的老人,为打发孤寂的乡村生活,寻得一个日夜相随的“忠诚伙伴”,反正饲养狗狗的成本比较低,剩菜剩饭也不至于浪费,确是两全其美的事情。
我小时候养的狗狗,毛发花色因时间久远,已记不清了,反正是当时典型的“柴犬”,两只耳朵卷垂着,透着憨厚可爱;狗狗刚抱来时,母亲为它用旧棉花做了个窝儿,可已经睁开小眼睛的狗狗,有着与生俱来的亲情基因,抱回家后的前几个晚上,嗷嗷的叫着,时断时续,搞的我心疼了好几天。
后来,狗狗渐渐适应了离开母亲后的新家,并对家里人也越来越熟悉,身体也慢慢的壮实起来,它在慢慢长大,它已经有了自己的隶属认知,知道了谁是它的主人,哪个位置是自己的“家”。
我家狗狗性格温顺,或者也可称为“热情”,偶有串门的街坊来访,并不吠叫,甩着毛茸茸的大尾巴,颠颠儿的靠近大爷大娘,鼻子一吸一吸的嗅着来人,有时还伸出粉红的大舌头舔那人的手臂,真是热情过火了,看家护院的功能尽失,难怪大人把它定性为“傻狗”。
这“傻狗”,陪伴了我的小学时光,上学它总是恋恋不舍,放学第一个到胡同口迎接,总是喜欢蹭蹭你,很欢喜主人用手轻轻的捋它头脊的长毛,受用极了。
那是我上初中后,因为离校较远,留宿学校,一周回家一次,周五回家,没见狗狗来“骚扰”,便感到奇怪,问及大人才知,狗狗前几天生病了,不吃不喝,浑身抽搐,嘴上涎水不停的流,时断时续的哀鸣,透出狗狗痛苦的折磨,听大人说,当时狗狗很可怜,那个年代,也没有人能想出办法,只能眼睁睁看着狗狗在渐弱的哀鸣中,身体僵直。
事后听大人回忆,狗狗可能不想自己的痛苦狰狞影响主人,在害病的几天,钻到隐蔽的大柜厨底下藏匿起来,直至听到它难以自抑的呻吟,才发现的。
我们做为狗狗朝夕相处的主人,全家伤心了好一阵子,把狗狗的遗体葬在了我们家祖上的枣园树下。
现在枣园的枣树也因为腾地,砍伐的一棵不剩了,自此我们家再没有养过狗,就连女儿每次回老家,让她奶奶替她找条小狗养着,母亲也借故推脱了,我们都知道为什么,以狗狗的寿命,它陪不了主人一生,我们是终究难以接受和释怀的,或许等我老了,会再养一条狗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