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时间的脚印》是陶世龙写的一篇科普著作,举了很多地质学、古生物学的事例来说明“时间的脚印”,杂而不乱,井然有序,主要得益于作者的写作思路即说明顺序与读者的认识顺序相一致。同时,语言生动形象,需要学生细细品味。
学情分析:“时间”是学生十分熟悉的概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不可失,失不再来”学生可能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人们感受到时间是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当人类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大自然中就已经有了时间的记录,岩石记录时间,拓展了时间的境界,研究岩石,不仅能增进学生对自然的了解,激发探索的欲望,还可以指导学生学习本文拟人化的语言。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把握说明顺序,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
学法指导:运用前面几课所学的阅读策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知内容,晓顺序,品语言。
教学过程:
一,默读课文,根据文章内容,结合你的理解,给文章起一个副标题,表明写作对象。
明确:岩石记录时间。
二,回顾旧知,理清说明顺序。
《大自然的语言》抓住连接性词句,梳理说明顺序;这篇课文有很多独立成段的句子,是本文的关键句吗?还有哪些也是关键句?可以借助它们梳理说明顺序吗?
明确:
第一部分(1-4)提出时间的话题。
第二部分(5-29)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30-31)阐释研究“时间的脚印”的意义。
三,研读主体部分。
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价值大过答案,研读5-29段,试着提出几个问题,并同桌互问互答,记录你觉得有价值的问题,或者两人均不知道答案的问题。
预设:
1,岩石从“石烂”到“新生”的过程是怎样的?
2, 人类是怎样根据岩石判断时间的;
3,人类怎样根据岩石来认识地球的发展历史。
4,为什么地壳下沉,使得有些砾岩的组成成分是外层细内层粗?
5,地质年代是怎样划分的?各有什么特征?
四,品味语言。
1,本文的拟人写法,和《大雁归来》有哪些相同,又有哪些不同?
明确:本文的拟人写法主要是使得语言生动形象。《大雁归来》除生动形象外,还寄予作者深厚的情感。如:
越是笨重的石块越跑不远,越是轻小的沙砾越能旅行到遥远 的地方。作者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笨重的石块只能留在附近,而小沙砾却能走向很远的地方,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可读性。)
类似的句子:狂风吹来了,洪水冲来了,冰河爬来了。岩石在最初生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一层层地叠在一起,最早形成的躺在最下面。
说明文以向人们传授知识为主,所以,说明文的语言还有个特点:准确、严密。请同学们找出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如:“根据计算,大约3000到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1米厚的岩石”。“大约”不能删去。
五,总结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