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其五)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由于对现实不满,便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抒写情志。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当然,写这类诗的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便是最具代表性的田园诗人。听闻美味,总不如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一同品尝陶渊明《饮酒》之美味吧!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他29岁开始入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所写,但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饮酒》组诗共20首,本诗便是其中的第五首。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读背积累
(1)对照译文聆听诵读,注意字音及诗句的诵读节奏。
(2)学生自读,教师适时点评。
(3)学生齐读,整体感知诗歌意境及诗人情感。
(4)读得很好啦!下面我们来认字识词,对诗句再深入理解一下。各自读起来吧。
屏幕显示,各自朗读:
君:指作者自己。
尔:如此、这样。
心远:心境清静高远。
偏:有“幽深静谧”的含义。
悠然:自得的样子。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中景象。
日夕:傍晚。
相与:相伴。
此中:此时此地的情境。
真意:人生的真正意趣。
欲辨已忘言:想要辨明却不知道怎样表达。
师:有这样几个地方要做笔记。最重要的就是“心远”。“心远”指的是“心存高远”,或者说“心境情景高远”。“地自偏”的“偏”,就是“偏远”的意思,这儿还有“幽深静谧”的含义。我的心很静啊,所以哪怕住在闹市,也觉幽深静谧。“山气”,山中的气象,山中的景象。傍晚的时候,山中的景象特别好看。“相与”,相伴。“真意”,人生的真正意趣。好,我们还要学习朗读。诗歌的朗读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就是把结句读好,节奏舒缓下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一般来说,古诗的吟诵。最后句都要这样来处理,好,再来试一下。“结庐在人境”、读。
(学生齐读)师:多好听啊!再来一次。“欲辨已忘言” 最艺术的读法,最能表现意味、意境的读法,就是在“欲辨”后面停顿一下,“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最好听的一种朗诵方式,“结庐在人境”,一起读。
(学生齐读)师:聪明!一学就会。好了,我们一起把大意串读一次。这首诗的意思是——读。(屏幕显示,学生齐读)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车马的喧闹。要问我如何能这样,心灵远离尘俗,自然觉得偏远幽静。在东篱下采撷着菊花,心情悠闲,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间景色在傍晚特别美好,鸟儿结伴回归远山的怀抱。此情此景中蕴含着人生的真义,想要说明白却不知道怎样表达。师:陶渊明的诗歌非常朴素,除了个别字词需要再做深入理解外,一般而言,读起来没有多大的语言障碍。,那么,我们就像诗朗诵一样地背诵,就是把刚才朗读得到的收获通过背诵表现出来,“结庐在人境”,背。(学生齐背)
[if !supportLists]2.[endif]诗文探究,赏析积累。
我们的话题是,这个字(词)有深义。
师:请大家读书,各自默默地思考,把你认为有深意的字词做好批注,过一会儿我们交流。
(学生默读、思考批注)
师:老师先说,你们接着说。“结庐在人境”的“庐”有深意,它表现了作者的贫穷。“庐”是什么?草房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对,诸葛庐就是草房子,因此就有典故“三顾茅庐”。好,大家接着说吧,哪一个字或者词有深意?
教师准备: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心远地自偏”中“远”的对象是什么?
明确: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4)“采菊东篱下”一句中有两个典型意象“菊”、“东篱”,大家能通过回忆相关诗句来体味其中韵味吗?
明确:“东篱”:种菊花的地方,常用于田园诗中来表达诗人的志趣。
“菊”:
a.高洁品格的象征
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相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它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傲霜斗雪;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菊花残谢后一般不会凋落花瓣,不会像桃花一样,一片一片掉下来,落英缤纷的。故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寄托他那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
b.伤感的象征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菊花在李清照笔下成了抒发情思的对象。
c.斗士的象征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因见菊花在秋天独放的景象,想到要改变它的处境,让它在春天与桃花一齐开放,抒发了要为劳苦大众改变现状的思想感情。
d.花之隐者也
自从被陶潜先生垂青之后,菊花就成了“花之隐者也”。东篱下悠然采菊的他,以田园诗人和隐逸者的姿态,赋予菊花独特的超凡脱俗的隐者风范,菊花从此便有了隐士的灵性。
(5)“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6)“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
明确:景物描写: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援引《归园田居》中“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可见此句有深意: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
(7)总结3、4两句: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撷,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近及远,构成了一幅质朴纯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8)“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
明确:“此”应该是指远离官场尘嚣,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这两句说这其中有人生的真义,想表达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
“真意”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if !supportLists]3、[endif]小结
“心远”点明全诗主旨,“心远地自偏”表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车马喧”是实在景象,也象征为权、为利争斗不休的世俗社会。
“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的自得与恬淡。
“真意”的含义是: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if !supportLists](四)[endif]交流探讨
我们再来完成一个有趣的练习。在这首诗中,前四句我们可以概括为“记结庐之事”。那么中间四句诗该怎么概括呢?最后两句诗又怎么概括呢?你们可以仿照“记结庐之事”这样的形式来概括。把这个概括出来我们的课就上完了。
教师准备:绘山中之景
抒隐居之情
师:这其实是很有情趣的一首诗。前四句写的是“志趣”,中间四句写的是“情趣”最后两句写的是……老师说不出来了,什么趣?(意趣)